《淮南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文献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淮南子》于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为读者介绍《淮南子》中《诠言》篇的部分内容。
【原文】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大意]内心的想法符合天性,外在的行为符合义理,遵循事理而行动,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正气。热衷于滋味,沉溺于声色,喜怒无常,行动不考虑后果和以后的祸患,这就是邪气。
君王如果喜欢运用智术,就会违背时势而放任自我,抛弃道理而运用心计。天下的事情广博、繁富多样,而人的智术浅薄狭隘,用浅薄的智术去应对众多事情的需要,这是不可能处理好事情的。只想依靠个人的智慧来办事,失误一定很多。所以喜好智术、崇尚智术,会走入穷窘的境地。崇尚勇武,就会轻视敌人而忽视防备,自以为了不起而拒绝他人的帮助。用一个人的力量去抵抗强大的敌人,不凭借众人的力量而只凭自身力量,必定承受不了。所以崇尚勇武是危险的。喜欢施舍,但无一定的标准和固定的名分,上面的分配没有标准和名分,下面的奢望就没有止境。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这实际上是与百姓过不去。但是如果赋税收得少,施舍却又多,国库的财钱数量就不足以供给。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喜欢施舍,是招致怨恨的做法。
因此,仁、智、勇、力虽说是人的美好才能,但不足以治理天下。由此看来,仅靠才能是行不通的,而道术却是可以遵循和发扬的。
圣人凭心处事,而一般人放纵私欲、以物欲行事。君子行正气,小人以邪气行事。内心的想法符合本性,外在的行为符合义理,遵循事理而行动,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正气。热衷于滋味,沉溺于声色,喜怒无常,行动不考虑后果和以后的祸患,这就是邪气。邪气与正气互相损伤,嗜欲与天性互相危害,两者不能同时存在,一方树立,另一个就得废弃,所以圣人是消除嗜欲而顺从天性。
眼睛喜看美色、耳朵喜听音乐、嘴巴爱尝美味,接触这些东西就喜欢上它们,不知利害如何,这就是嗜欲的害处。贪吃暴食不利于身体安宁,听淫声不合于大道,看美色不利于天性。口、耳、眼争着接受欲望,而能制约它们的是义理,即心。割除毒疮不是不痛,喝下有毒性的药汤不是不苦,但是病人愿意忍受,这是因为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渴了喝下生水很痛快,饿了大吃一顿很惬意,但是人们不这样做,是因为对身体健康不利。这四种情形,耳、目、鼻、口这些器官是不知取舍的,只有用心才能够控制它们,让它们适可而止,各得其所。由此看来,欲望不可放纵,以物欲行事是不行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大凡修身养性保养身心,坐卧要有节制、饮食适当、平和喜怒、情绪和谐、动静得宜,使自己的每个部分都能正常发挥作用,这样邪气就很难入侵到你的身体中来,就不会因担心瘤疵产生、毒疮发作那样预先做好防备而劳心费神!能盛下整头牛的大鼎,汤水沸腾时,蚊蝇是不敢靠近的。昆仑山出产的美玉纹理精细,尘埃污垢不能沾污它。圣人无去之心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失。所以祭祀只是为了思念亲人而不是为了祈求神灵降福,宴请只是为了对宾客表达敬意而不是为求回报,唯有不汲汲追求才能得到想得到的东西。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