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新官上任释放三个信号
英国BBC中文4月3日报导,李强上任以来的23天(截至4月2日),参加了15场与经济有关联的公开活动,在其讲话的字里行间,释放出一些能够透露其执政思路的信息。
第一个信号,作为新总理,李强在不少政策上延续了前任李克强的轨迹。
在3月30日的博鳌论坛上,李强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金融运行整体稳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提法,均是其前任李克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李克强上任之时恰逢全球金融海啸之后,对“防风险”很敏感,“李克强经济学”屡见不鲜的表述如“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都意在于此。
英媒报导认为,目前看来,李强还没有改变这些方向的打算。
博鳌论坛被认为是李强就任中共总理后在国际场合的首秀。
第二个信号,李强在多次外交会谈中,提及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的合作。
比如,3月29日会见科特迪瓦总理阿希,3月31日会见西班牙首相桑切斯,4月1日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4月2日会见日本外相林芳正,无一例外提及有意将上述领域作为双方合作的新引擎。
特别是在4月1日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会谈中,更详细地称,两国要挖掘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新潜能,构建人才培养交流、科技企业孵化、联合研发、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合作模式。
此外,在中共拚经济的大目标下,「数字经济」已经被中共政府看作今年经济成长重要引擎。
中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3日举行第6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会。
根据国新办文字实录,中共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孙伟称,今年将从加强政策制度建设,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强化中国数字经济。
孙伟表示,今年将会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支援平台企业。
中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表示,目前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世界第二,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22年,电子资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人民币15.4兆元,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兆元,达到10.8兆元。
第三个特点,对外商喊话将进一步开放。
英媒报导称,李强公开参与的15场活动中,5场外国政要会见,4场外国企业家或机构代表会见,一个国际论坛讲话(博鳌),还有在海南调研自贸港建设,占据他公开活动的绝大多数。这些场合,他基本上围绕两个主题在对外资喊话:中国的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很大确定性;中国将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
李强面对三大难题
据BBC中文报导,外界普遍认为李强当下急需面对三大难题。
第一是重建民企信心。
李强所谓重建民企信心的举措是说服从公众视野消失并流亡海外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回国着手的。
对此,旅居德国的资深媒体人长平撰文表示,从舆论反应和股市涨跌看,"马云回国"的确刺激了市场,释放出当局要"搞经济"的信号。
不过,长平怀疑这个刺激是否能够持续下去。
长平写道,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起死回生,靠的是对劳动力和企业家的松绑;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则是中国因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受益于国际规则、全球资本和西方科技。
马云作为一个涉足金融领域的企业家,在"出国"前对当局的批评是非常到位的。他说:"中国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系统"。
长平指出,不仅中国金融,整个中国经济都"基本上没有系统"(制度建设)。对于这样的经济,不要说一个"马云"回国,像1949年前后那样,多少个"马云"一起回国,也不能刺激出经济发展,而只能刺激出"反右"劳改农场和"心肌梗塞"。要建立"经济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马云出国"的问题。
第二个紧迫问题是吸引外资。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没有外部市场的需求和外来资金、外来技术的支撑,中国经济尤其制造业难以为继。
上任之后的23天中,李强去了湖南、海南两个省调研。在湖南,他调研的主题是现代制造业,访问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长沙比亚迪汽车、蓝思科技等企业。
李强表示,中国经济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
但是,三年严厉的“清零”政策后,尤其是最近中美关系紧张程度加剧,“使商业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外资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总裁何迈可(Michael Hart)表示,美国企业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态度“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更加消极”。
中国美国商会对其900多家会员企业最新年度调查中显示,55%的多数企业不再将中国视为前三大投资重点之一,这是有此调查后首次出现该状况。去年,认为“双边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其在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的企业上升了10%,达到66%。与此同时,认为中国对外国公司的欢迎程度降低的企业也增加到49%。
经济学人智库(EIU)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苏月表示,李强试图向私企和外国投资者保证,中共政府将坚持发展民企并欢迎外资。但是,“即使李强作为一个亲商的总理出现,并且在浙江和上海的任期内有良好的记录,但缺乏制度化的措施意味着信心不会立即恢复。”
据欧盟中小企业中心(EU SME Centre)的数据,去年希望进入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的咨询量较一年前下降了约18%。
特别让外国投资者震惊的是,中共一方面宣称欢迎外资,一方面却随意抓捕美国和日本驻华企业员工,令中共承诺的所谓“坚持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备受质疑。
第三,跨过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英媒报导说,李强特别强调要“做大做强制造业”的心态,似乎与他所处的时机有关。在他上任之际,中国和西方在芯片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脱钩”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共则需要继续转型发展所谓经济“新引擎”,以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共在过去几十年,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利用人口红利,发展大规模低水平的制造业,再加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总量不断走高,然而这些“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必须进行产业升级,通过附加值更高、效率更高的新产业,替换高污染、低效益的旧产业。
英媒报导认为,目前摆在中国面前是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跨过去,成为中国经济的母题之一。
重大挑战:中国就业市场萧条 “灵活就业”也内卷
尽管李强试图重振民企信心,并“做大做强”制造业,但由于外国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减低,中国外贸企业拿不到订单,工厂纷纷倒闭,工人纷纷失业,社会动荡的兆头开始显现。
财新传媒和研究公司Markit周一(4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通用制造业PMI为50.0点,从2月份的8个月高点明显回落至荣枯分界点。月内生产增速减弱,且新接出口业务量重现收缩。
而先前公布的官方PMI数据也有所回落。
据中共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周五(3月31日)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官方制造业PMI录得51.9,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
制造业景气度的回落让早就低迷的就业市场难以“起死回生”。
日经4月2日报导,在中国,由于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经济衰退程度严峻,临时工司机的职业成为人们争相竞逐的热门。
深圳的一名男子想成为一个叫车软件的司机,但无法在网上获得一个参加资格考试的名额,这他感到沮丧,在3月初向市政府提出了投诉。
根据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月份城市地区的失业率为5.6%,比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工厂产出已经停滞,意味着制造业没有招聘,求职者转而选择临时工。
在工业城市东莞,一名30多岁的秦姓男子在2月开始做起兼职司机的工作。
报导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无法正常就业,只能从事所谓的“灵活就业”的工作,无论是运送乘客还是送餐。根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数据,在大城市,40%的司机出生于1980年代,另外30%出生于1990年代。
由于就业市场“内卷”,连年轻人都大量失业,而50岁以上的劳动者则面临被社会抛弃的危险。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2日报导,一个工作日的早上5点30分,54岁的农民工李存贵(音)在北京郊区马驹桥加入了数百名中老年求职者的行列。
这位来自河北一个村庄的李先生说,他没什么选择,只能找一份临时工作,全职工作都给了年轻人。
在中共统治之下,中国的社会安全网不平等,农村和城市的养老金差距很大,迫使退休年龄的农民工继续工作,许多人从事低收入工作以维持生计。
恒生银行中国分行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说,"中国(中共)让老年农民工无人照顾,正在付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代价。"
农民工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驱动力,他们正在变老。官方数据显示,在截至2021年的十年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达到8千万,而其他年龄组的工人则下降了16%。
英媒报导称,他们的困境,对北京当局"共同富裕 "运动构成重大挑战,引发了社会动荡的担忧。
然而,雇主们不愿意接受老龄化的员工。由于动态清零政策和房地产行业的危机扼杀了经济活动,职位空缺的下降速度超过了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同时,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对中国的出口需求减少,促使许多公司削减人员。
中国各地的工厂都将求职者的年龄限制在40岁甚至更低。马驹桥的招聘机构说,45岁以上的低技能工人获得全职职位的机会为 "零"。
马驹桥的一家劳务中介公司说:"既然有很多30岁的人可以更快、以同样的成本完成工作,为什么还要雇用一个50岁的人填补工厂车间呢?"
由于无法获得全职制造业工作,许多年长的工人转而从事条件恶劣的行业,特别是建筑业。
中共国家统计局去年6月对内蒙古的农民工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几乎有一半人从事建筑业,而30岁以下的人中只有15%。
在四川省西南部拥有一家职业培训中心的陈说,他不愿意招收50岁以上的学生,他说这些人很难通过国家规定的笔试,这是公司获得政府补贴的必要条件。
对于许多农民工来说,这些挑战一直持续到他们60多岁,甚至70多岁。社会保障不足,再加上极少的储蓄,使许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继续工作,往往从事临时性的低薪工作。
中共官方数据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农民工(其中许多人从事非正规工作)曾经缴纳过社会保障。大多数人每月领取不到200元人民币的农村养老金,这只是工厂或建筑业工资的一小部分。
一位61岁的王姓水泥工说,"我打算一直工作到死,我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