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2年0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報導)依據流傳幾百年的傳統,德國小學一年級學生在上學的第一天都要攜帶一個色彩繽紛的紙製圓錐體到學校,看起來像是個特大號的甜筒。究竟這個圓錐體裡面有何玄機?這項傳統又是從何而來呢?
「入學筒」有何玄機?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德國國家旅遊局(German National Tourist Board)北美洲公關主任戈爾德(Amrei Gold)表示,這種紙製圓錐體被稱為「入學筒」(德語:Schultüte),小學一年級新生在入學日都要帶著它去學校。
戈爾德說,德國的小孩通常是年滿6歲時就讀小學一年級。他們的家長會為他們準備「入學筒」,並藉此機會替他們拍照,以留作紀念。
她說,「入學筒」裡通常裝滿了糖果和小禮物,或是上課所需的文具。正因為「入學筒」裝了糖果,所以它在某些地區也被稱為「糖筒」(sugar cone)。
任職於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語言部門的本克(Kirsten Bencker)說:「長久以來,這個圓錐體一直是個傳統,而且是德國小孩第一天上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本克解釋說,這個圓錐體的尖端凸顯出身分的轉換。對孩子而言,這樣的身分轉換會帶來很多改變;對家庭而言,他們藉由這項傳統來強調孩子的身分轉換。
「入學筒」的傳統從何而來?
戈爾德提到,德國人從19世紀開始在小孩第一天上學時給他們「入學筒」,但這項傳統可追溯至18世紀。在歷史上,它源自於薩克森自由邦(Saxony)和圖林根自由邦(Thuringia),但如今在德國已廣為人知。
戈爾德說,儘管「入學筒」一開始是德國中部大部分地區的傳統,但其他地區後來也沿襲了這項傳統。而柏林是「入學筒」的發源地之外第一個採用這種傳統的大城市。德國西部和南部逐漸地也興起這項傳統。
在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之後,「入學筒」的長度也一分為二。其中,東德為大約33英寸(83.8公分),而西德則是28英寸(71.1公分)左右。
本克說,現在這項傳統已經遍及整個德國和奧地利,以及瑞士境內說德語的地區。
「入學筒」的製作
本克說,現成的「入學筒」可以在商店購買,但很多父母會親自做「入學筒」,而且可能和孩子們一起做。
她說:「一般說來,孩子們在裝飾他們的『糖筒』方面會很有創意。」
戈爾德說,如果父母未能親自做「入學筒」,他們可以購買現成的,或是由小孩在就讀幼兒園時自己做。德國最大的「入學筒」製造商每年可以生產超過200萬個。
除了傳統的糖果之外,現今的「入學筒」可能也會裝進文具用品、書籍或玩具。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