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19) 碧血青天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4524
【字號】    
   標籤: tags: ,

首論持久

「淞滬戰役」後,日軍戰略重點南移,向華中集結。日軍裝備在水鄉澤國威力大減。日軍南下,陷入了蔣公的戰略布局。蔣介石說:「日本軍閥雖自以為機詐百出,實際上是冥頑不靈。」「他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殊不知他的國策與戰略,自開戰以來,始終是受我們的控制。」(《中國之命運》)

上海淪陷,南京危在旦夕。十一月二十日,蔣介石發表遷都聲明:「我們始終相信,暴力是不能打垮我們的。終有一天,會由敵人製造的廢墟中出現嶄新的國家,只要地球存在,這個國家就將繼續存在。」

十二月十三日,南京失陷,日軍瘋狂屠城兩個月,濫殺中國三十萬軍民,史稱「南京大屠殺」。國民政府西遷,使日本逼蔣投降的計劃落空。面對日本的虎狼之師,國民黨上層意見紛紜。多數情緒悲觀,認為戰則必敗。汪精衛為首的一派,早已做好投降的準備。連蔣介石的親信下屬中,也瀰漫著悲觀情緒。孔祥熙、于右任、胡適、蔡元培、陳布雷等都主張議和,認為戰則必敗,中華必亡。當時行政院開會,報告完了,必以「中國那得不亡」、「中國不亡是無天理」等等憤慨語結束。(《陳克文日記》)支持蔣公抗戰的同僚和百姓,被諷刺為「唱高調」,是「歇斯底里的風氣」。

蔣介石在日記中說:「老派與文人動搖,主張求和,彼不知此時求和乃為降服而非和議也。」又說:「各將領戰意全消,痛心盍極。……敵軍實無攻京決心,惟我軍太無力量,敵人雖欲停止亦不能止矣。」「文人老朽以軍事失利皆倡和議,高級將領皆多落魄,望和投機取巧者更甚若輩,毫無革命精神。」

蔣介石引領全國同胞同仇敵愾,持久抗戰。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南京淪陷的前夜,他向全體國民宣告:「中國持久抗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於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固之民心;我全國同胞,……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敵愾,步步設防,……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制敵之死命。」(《我軍退出南京告全國國民書》,一九三七)

十二月十八日,南京陷落後五天,蔣介石日記云:「近日各方人士與重要同志皆以為軍事失敗,非速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此時若果言和,則無異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而且內亂益甚。彼輩只見其危害,而不知敵人之危害甚於我也,不有主見何以撐持此難關耶!」(《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蔣介石認為,「必使敵人再進一線,使之更陷於窮境,則國際變化如何固不可期待,而倭寇弱點必暴露更甚,敵軍兵力亦不勝布置,不僅使之進退維谷,而且使之疲於奔命,如此各國必乘其疲而起矣。外戰如停,則內戰必起,與其國內大亂,不如抗戰大敗。」

日本一方軍事進逼,私下裡又主動誘和,軟硬兼施。蔣公將計就計,幾次派代表與日方密談。一九三八年十月,蔣公的代表蕭振瀛與日本軍方代表和知鷹二密談,蔣公在中方宣言中加入:「我政府對於和戰之方針與其限度,早已屢次聲明,即和戰之標準全以能否恢復七七以前之原狀為斷。」(《找尋真正的蔣介石》,楊天石)

十一月二日,日本廣田外相正式提出日方的議和條件,德國大使托德曼受日本之托,於十一月五日面見蔣介石,轉告了日方的和談條件。日本此次提出的條件為:內蒙自治;華北自治;自偽滿洲國至永定河劃為中立地帶;擴大淞滬停戰協議所劃之中立地帶,以國際警察維持治安;中日經濟合作,減輕日貨關稅;取締排日及抗日教育;共同防共等。

十二月二十八日,蔣向主和最力的汪精衛、孔祥熙坦言:「國民黨革命精神與三民主義,只有為中國求自由與平等,而不能降服於敵,訂立各種不堪忍受之條件,以增加我國家與民族永遠之束縛。若果不幸全歸失敗,則革命失敗不足為奇恥,只要我國民政府不落黑字於敵手,則敵無所憑藉,我國隨時可以有恢復主權之機。」最終蔣、汪、孔商議決定,堅持抗戰,不理敵人所提之媾和條件。

日本最終無法接受蔣公的底線,因為那意味日本在七七事變後的「成果」全部作廢。日本看到蔣介石不會對壓力屈服,於一九三八年一月,決定「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寄希望於扶持傀儡政權。一九四零年汪精衛偽政權成立後,日本才確立了自己的代理。

蔣介石堅信,抗戰必勝,但不能速決。早在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他命何應欽準備抗戰計劃時說:「與倭持久作戰,非如此不足以殺其自大之野心。」(《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一九三八年一月,蔣介石說:「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必勝的條件與要素》,一九三八)

碧血青天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三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抗戰,決非爭一時之勝負與得失,而為東亞千百世之禍福有關,故不惜任何犧牲,非達到此目的,終無戰亂終止之期。」

taierzhuang
國民革命軍在台兒莊的逐屋爭奪戰中(公有領域)

一九三八年三、四月間,根據蔣介石的部署,國軍在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指揮下,在山東與江蘇交界處的台兒莊重創日軍,殺敵萬餘。儘管國軍仍然在做戰略撤退,台兒莊大捷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狂言。此前不久,山東省主席、第五戰區副長官韓復矩在徐州會戰中臨陣逃脫,放棄濟南及黃河防線,被蔣介石槍斃,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大大鼓舞了前線官兵的抗戰鬥志。

一九三八年六月到十月,一百多萬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指揮保衛戰時首都武漢。大戰在即,蔣介石發表對全國的廣播講話,他說:「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我軍此次作戰,將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進退為重,而在於自動的選擇有利的作戰地區,達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日本急於速決,為拿下武漢,孤注一擲。這場戰役為時四個半月。國軍動用了僅存的海軍空軍,與日軍殊死搏鬥。造成日軍傷亡二十萬。氣急敗壞的日軍,竟違反國際法,動用毒氣。國軍四十萬傷亡,海軍全軍覆沒,飛機所剩無幾。碧血壯志書忠烈,青天白日祭英魂。

十月二十一日,廣州失守,日軍切斷了粵漢鐵路,武漢腹背受敵。第二天,蔣介石決定棄守武漢。當時武漢的政治、軍事、實業已按計劃撤退完畢,遷往西南大後方。十月二十四日深夜,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飛離武昌。翌日,日軍攻入武漢。史學家認為,武漢會戰是抗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雙方從此進入僵持。日本雖然打贏了戰役,卻輸了戰略,陷入中國全面抗戰的泥淖。

按蔣公部署,政府西遷重慶,借巴蜀天險,御日軍進犯。在中國人民心目中,重慶是中華復興的「希望之城」。而日軍一面開闢西部戰線,同時又開始對重慶進行長達六年的狂轟濫炸。企圖摧毀蔣中正的抗戰指揮中心,動搖中國的抗戰決心。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還是國人心理看,當時的抗戰局勢並不明朗,中華民族命懸一線。

日本人深知蔣介石對中國的重要性。一九三八年六月,日本外務省東亞局局長石射豬太郎在一份報告中說:「如果將國民政府比喻成一把扇子,蔣中正實為扇軸。對於擁有民族意識之中國多數知識分子來講,蔣中正是其國家生存、民族復興的好漢,更是中國民眾的民族英雄。要打倒中國國民之偶像,與討伐張學良的滿州和其他地方軍閥是不同的。」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按計劃治理徐州一帶,包括徐州、揚州和豫州的一部份。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河流有黃河、淮河及沂水;山系有蒙山、羽山。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沂蒙山、羽山可以種植了。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大唐乃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風雲激盪、意氣勃發的時代。太宗不光將中原皇朝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強盛國度,也念念不忘周邊國家、民族,因為他們也都是上古聖王後裔;及各個前皇朝在中原結緣、演繹完畢離開中土之眾生、民族。
  • 在《古風》其七中李白寫出其與名道「千歲翁」安期公相見場景。《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則描述李白在嶗山東海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近千年前,千古一帝秦始皇東巡琅邪之中,在嶗山曾經召見過這位比彭祖還壽長200年的安期公,密談了三天三宿。安期公師從河上公。當年,安期公離開時,給秦始皇留書並留言,「千年之後,求我於蓬萊山下。」(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但千年以後,卻是李白親嚐安期公所贈之棗,並和安期公一同暢遊天庭。莫非歷史深邃的時空中藏有更深的謎底?
  • 中土是神傳文化的故鄉,五千年文明的積澱,處處古風蕩漾。紅禍西來否定這輝煌歷史,文革更是焚燬數千年的文物古蹟,企圖阻斷眾生尋根回天之路。在這歷史最封閉的時刻,明吳承恩的《西遊記》在中國仍是家喻戶曉,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護佑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百姓仍耳熟能詳,心靈深處歸真的靈犀被撥動迴響。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
  •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東部奉化縣的溪口鎮,兒時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據《左傳》:「凡蔣、邢、茅、祭,周公之後也。
  • 一九一二年元月十四日凌晨,上海法租界的廣慈醫院病人聽到幾聲槍響。一名三十四歲的男子身中數彈,當即殞命。他叫陶成章,死前是反清革命黨光復會的副會長、名噪一時的「革命鉅子」。誰殺了陶成章?為甚麼?隨著時光流逝,真相慢慢浮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