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2) 膽識過人

千古英雄人物蔣介石(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391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一章 繼國父統一中原

一、天資穎異

一八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東部奉化縣的溪口鎮,兒時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字介石。據《左傳》:「凡蔣、邢、茅、祭,周公之後也。」介石五歲入私塾,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啟蒙書;七歲開始學習典籍和史書,如《大學》《中庸》《論語》《孝經》《春秋》《左傳》《詩經》《古文辭》等。少年的蔣介石好學,聰明,他的私塾先生蔣謹藩曾對蔣母王采玉說,令郎天資穎異,他日必成大器。

蔣介石十三歲讀《易經》,對一生影響很大。他成年後,改名為中正,字介石。名字都取自《周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彖》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大意是,心志操守,堅如磐石,日日不息,最吉利。因為能居中得正。

蔣介石八歲喪祖父,九歲喪父。蔣母年輕守寡,含辛茹苦,教子不怠。蔣介石在《報國與思親五十生日感言》一文中,回憶母親:「其於中正撫愛之深,常如嬰孩,而督教之嚴,甚於師保。出入必檢其所攜,遊息必詢其所往,罷讀歸來,必考其所學;而又課以灑掃應對之儀,教以刻苦自立之道,督令躬親傭保猥賤之工作,以勵其身心;夜寐夙興,無時不傾注其全力,期撫孤子於成立。」母親督促年幼的介石學習,教給他待人接物之禮節,要他與傭人分擔家務勞作,培養自食其力的志向。母親的言傳身教,為蔣介石日後的生活、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九零七年夏,蔣介石考入保定「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一次日本教官在衛生課上拿出一塊泥土說:「這塊泥巴裡可以容納四萬萬個微生物,就好比你們中國有四萬萬人寄生在這裡面。」蔣介石怒不可遏,走上講台,掰下一塊土反問:「日本有五千萬人口,是否也像你所說的微生物寄生在這泥巴裡?」教官暴怒,語無倫次地反問蔣是否革命黨。校總辦妥善保護,使蔣介石未受該教官無理報復。年輕的蔣介石見識了大和民族中一些人對中國的藐視,他敢作敢為的性格,也逐漸顯露出來。不久蔣介石被選拔赴日本就讀士官預備學校。

jiangjp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留影(公有領域)

二、英烈青年

膽識過人

熱血青年蔣介石,飽讀詩書,性格堅忍,膽識過人,胸懷大志。在日本期間,他通過一首詩《述志》: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早在一九零五年,蔣介石在寧波箭金學堂聽顧清廉先生講述孫中山倫敦遇險(見孫中山《倫敦蒙難記》)之事跡,頓生仰慕並同仇敵愾之心。一九零八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介石由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次年蔣介石首次見到孫中山。這位年輕的軍校士官生給孫中山留下很好的印象。孫中山對陳其美說,此人將成為革命的中堅,我們的革命運動正需要這樣的人。

SONY DSC
蔣介石在日本時留影。(公有領域)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首義武昌起義爆發。十月二十三日,蔣介石毅然辭學,三十日回到上海,擔任「先鋒敢死隊」指揮,統轄五支敢死隊,去杭州攻打浙江巡撫衙門。這是蔣介石頭一次參加戰鬥,真刀真槍的與清朝政府軍拚殺,生死難料。他給家裡寫了訣別書,表示「誓為革命犧牲」。親人驚惶失色。但蔣母深明大義,正色道:「男兒報國,死則死耳,何足為慮!」十一月四日夜,義軍攻占巡撫衙門,生擒浙江巡撫增錫。五日,各路義軍圍攻旗營,迫使杭州將軍德濟投降,杭州全城在一日內遂告光復。四天後,上海《民立報》登文《浙江敢死隊之壯觀》,記載了戰鬥過程:「浙江革命軍之編制皆以敢死隊為先鋒,然後繼之以各標新軍。敢死隊之編制共分五隊,以蔣介石為指揮官。第一、二各隊由隊長張伯岐率領,第三隊由隊長董夢蛟率領,攻擊撫署,以十五人為一隊,每隊手槍手十名,炸彈手五名,先後繼進。第四隊由隊長王金發率領,攻擊軍裝局。第五隊分布於旗城門下,各門附屬五名,出入於彈雨之中,而無一懼色。凡直接各將校,無不深為感心也。」

戰鬥迅速結束後,蔣回到上海,由陳其美委任為滬軍第一師副師長兼第一團團長,籌備北伐。二十四歲的蔣介石沒想到,他很快要被捲入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而他必須做出果斷選擇,完成一項推動歷史的冒險。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蔣介石】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伏羲氏是我們這次文明的始祖。伏羲順應宇宙造化之妙,契合天地自然,法天象地,開創新宇,使天地有別,四時、星辰有序。
  • 久遠年代以前,黃河上下游不是連通的,距今一百萬年以前的「黃河運動」,使黃河上游切開積石峽流入臨夏——蘭州盆地,與下游貫通。距今十五萬年的「共和運動」,使黃河上游溯源侵蝕到龍羊峽以上,下游切開三門峽東流入海。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後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書坑儒」,並將其當作秦始皇殘暴,毀壞歷史、文化之所謂依據,不知真正準確史實。為正視聽,還原歷史真貌,本節將細述「焚書坑儒」史實、原委及意義。
  • 在中國歷史上,同一時期誕生兩位神級名將是極其難得的,秦末卻出現這一盛況:一個是千古無二的霸王,一個是用兵如神的兵仙。戰場上雙方主帥一出場,不等交鋒,勝負即已決對出來,那就是誰的能量層次更高。對於韓信,他戰勝楚霸王證明了自己的天才智慧能力以及歷史地位,成為後世兵家稱道的兵仙;對於項羽,即使最終敗北,輸在韓信手下,也不算辱沒堂堂霸王之威名。
  • 韓信打下漢室天下,享受戰果卻詭計多端厚顏無恥的劉邦,將叱吒風雲功高蓋世的一代戰神蒙上「謀反」的罪名冤死在長樂宮中,留下一段千古遺恨。
  • 曹操外定武功,內修文學,統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橫槊賦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曹操詩篇亦多散佚,僅存樂府詩十八篇,共二十六首。李白對建安文學、尤其對曹操詩作可謂充分明瞭,以「蓬萊文章建安骨」來評價之。所謂「蓬萊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內涵,是為建安文學風骨。
  • 魏武大帝曹操瑞應黃星,真人下世,撥亂治世,天下莫敵。曹操造就中國文學史上黃金時代之建安文學,使中國神傳文化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背景下得以承傳興盛。其武學巨著及用兵計謀為後世歷代兵家推崇傳揚,故後人稱「言兵無若孫武,用兵無若韓信、曹公」。曹操杜絕官民淫祀,剷除低靈亂鬼,扶持道教初生,致魏國上下習道成風,舉國清平。
  • 太宗征戰,並非只靠一己之勇。太宗治軍之嚴謹,布陣之精準,臨敵之應變,料敵之如神,用兵之出奇,戰術之多樣,戰略之高超,將將之貼切,更兼天意使然,遂使其百戰百勝,開創大唐王朝。太宗熟讀兵法,用乎於心,審時度勢,無往不勝,戰功卓著,然只留下極少兵法論著。成吉思汗所言之《唐宗兵法》即為後世所傳《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 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