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两位非常杰出的状元,他们分别是毕沅(号秋帆,即毕秋帆)先生和史致光(字余村)先生。他们都曾担任总督,并获得了加宫保和赏花翎的荣誉,但在功名上,毕沅却远远超过了史致光。而毕沅经历的背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纕蘅,号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县(今太仓市)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顺天乡试中举,之后他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为章京,职能就是协理军机处文书收发、缮写、誊录、档管等庶务,也包含奏折录副等。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了参加会试。在考试结果揭晓的前一天,毕沅和诸重光(字申之,号桐屿,即诸桐屿)、童凤三(字梧冈,即童梧冈)都在西苑。这天晚上本来轮到桐屿值夜班,桐屿白天忽然对毕沅说:「今天晚上须要纕蘅(毕沅的字)代我值夜班。」
毕秋帆询问原因,桐屿则解释说:「我等都擅长书法,会试得中的话,就有希望得中状元,须要早点回去寓所等待。像你的书法,即使得中,敢有非份的奢望吗?」说完后,也不管毕沅是否同意,两个人就离开了。毕沅欣然接受了晚上代诸桐屿值夜班,也没有其他想法。
到当天下午三五点的时候,正好陕甘总督黄廷桂的奏折发下来,奏折的内容涉及新疆屯田事宜。毕沅夜里坐在那里没事,于是就熟读了这份奏折。很快得到的考试结果是,毕秋帆、桐屿和梧冈都考中了进士。
当时刚刚开始开发新疆,乾隆皇帝打算推动屯田事业。在殿试时,皇帝策问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唯独毕沅的屯田对策非常详尽,盖过一同考试的其他人,在场的考官打算将毕沅列为第四本进呈,但乾隆皇帝将他提在第一位,成了状元;诸重光排在第二,为榜眼;童凤三名列第九位。
一同当值了解内情的人都为此感叹,赵翼(字云崧,号瓯北,即赵瓯北)说:「如果揭晓的头天晚上湘衡没有代替桐屿值班,他就不会知道屯田的事情。以书法来判断,他的对策答卷不可能在前十本之内,那么龙头(指状元)终究会属于桐屿了。」梁恭辰感慨,古代圣贤常教导人学吃亏,吃亏是福,这个例子让人更加相信这个说法。湘衡的性格、气度使他如此行事,而他命中的福分也随之而来。
毕沅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