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有一部电视剧描述齐宣王与钟无艳的故事,其中一幕显示齐宣王呼喊自己的王后为“梓童”。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奇怪,高高在上的王后怎么会拥有如此奇怪的称呼呢?“梓童”二字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其实,根据学者考证,“梓童”理应源自于“子童”。“子童”名称最早出现在包括了《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三国志平话》的《全相平话五种》,而内文有载:“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学者进一步表示,《全相平话五种》的创作年代,应该介于南宋中期或元代,而这一段时间正处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期,进而产生出一大批新语汇,其中包括了“子童”。亦有学者认为“子童”这一词汇,是从“小童”衍化而来。
许多人一看“小童”二字,都误以为是指小孩,但实则是指先秦诸侯正配夫人自称的谦词。《论语‧季氏》有云:“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另外,“小童”还是帝王居丧期间的自称,像《左传‧僖公九年》有云:“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其实,古代不少词汇都揭示古人谦虚的心态,纵使身居高位、手握权柄,也不忘谦虚、自省。虽然这些“君夫人”的位阶都比后来的皇后相差甚多,但后世的群后依然沿袭前称。因此,《后汉书》才会记载皇后的谦称为“小君”。
至于词汇的变化,怎么会一路从“小童”、“子童”再到“梓童”呢?学者考证后表示,宋代盛行程朱理学,非常重视传统的伦理纲常,致使话本作者、说书人在此般的风气下,在运用词语上变得更加谨慎,不愿去冒犯禁忌。纵使“小童”有所依据,但拿“小”来称呼皇后具有不敬之嫌,故以兼具尊崇、称赞与小义的“子”字来取代,进而让“小童”逐渐变成了“子童”。
到了明代,换“梓童”取代了“子童”,变成皇帝或国王呼唤皇后之称号。之所以起这般变化,亦有缘由。“梓”乃百木之长,且跟“子”的音韵相同。因此,古人当然会选择对帝后更显得尊重,同时具有高贵之意的“梓童”来取代“子童”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