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最早的“冰箱”竟是这个(图)

 2022-11-09 10:1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了先秦“冰箱”。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了先秦“冰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你相信吗?在没有电力的古代,古人居然已经有“冰箱”可以“冰镇”冷饮了!在那个没有电的时代,古人到底是如何凭借智慧,打造出“冰箱”的呢?其实,古代的冰箱称为“冰监”(冰鉴,又称“铜鉴缶”),一起来认识吧。

古人早在先秦时期,就发明了盛装冰块、降低温度的大型“冰箱”——冰监。

《周礼》中有载,“祭祀供冰监。”这里提及的“监”,并不是指后来常用的镜子,而是指一种形状似大盆的青铜容器。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了古物,为世人揭开这一先秦“冰箱”的真面目。这件古物就是曾候乙铜青铜冰监,它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最原始、最早期的“冰箱”。

当时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冰监共有两件,在造型、纹饰、大小上均相同。这两个器物不只工艺精湛,结构还很复杂、造型也奇特。

这两件古物个头不小,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这是从古至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冰酒用具,也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冰箱”。目前这两件古物分别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冰鉴,实际上是一个二合一的组合器皿,分成了双层,外层是青铜方监,内层则是盛放食物的尊缶。

监、缶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能够盛装冰块,缶内能够装酒,当把盖子盖上之后则能够冷藏。这就是古人为何能在烧炙人的炎夏中品尝到冰镇美酒的由来了。最特别的是,有的冰监上面还设计了气孔,能够将冷空气释放到外界,类似现今的空调。

提及古代的夏日冷饮,战国屈原早就在《招魂》中载道:“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屈原的意思是说,冰镇过后的酒,饮用起来是更加可口。

你说,古人是不是也跟现代人一样,很懂得冰凉饮品呢?!

东汉王逸注《楚辞》时,也大大夸赞了冰镇酒:“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凉,又长味,好饮也。”

先秦冰监具有环保节能之效,连使用的冰也是取自大自然。

《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周朝时期,周天子每到隆冬时节,便会派人前往冻结的江河之上凿取天然冰,储存于冰窖中。一般说来,采集的冰必须要达到三倍需用冰的份量(“令斩冰,三其凌”)。冰在那时候,很不容易贮藏。

幸好,古代的冰窖隔温效果很好,藏冰甚至能再使用到第二年。直至春暖花开,天子会派人开窖取冰,与牲畜一道用于祭祀,剩余的冰就能供冰监所用。这就是夏天为何有冰酒可喝的原因。

由于藏冰是一件重要事,因此古代官府还特地设置掌管藏冰事项的官职--“凌人”。

《诗经》中,即描绘古人凿取冰块,并将之收藏于冰窖的情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是得,此处的“凌阴”,有学者认为,说的正是冰窖。

夏季期间,凌人身负分发冰块的责任,秋季期间则清扫冰窖。认真想想,待在冰窖进行清扫工作,就如同待在冷气室中努力办公的上班族啊!

看来,自以为身处便利又科技的现代人,诸多方面仍输给古人的大智慧啊!“冰箱”这一物件老早就存在于古人生活里啊!

当时代来到了秦汉之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之间就更盛行藏冰。不过,冰块在唐宋之前,可是非常稀罕的东西,因此价格昂贵。古籍文献中有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这话儿让现代人听见都会大吃一惊:如今随处可得的冰块,居然会跟黄金、玉石等价,真是不可思议。正因为冰块的价格高昂,因此纵然汉代出现使用冰雪与水果、蜂蜜等食材混合在一起的冰品冷饮,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吃得起的。

能完好收藏可以用来冰镇酒水的冰块的冰窖,同样引发爱喝酒的大英雄曹操的关注!

曹操就曾在征战期间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地修建了冰井台。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曹操既然曾经吟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想必他对冰镇过的美酒更加香醇可口是已有所体会了。

到了唐代,使用冰块消暑已不再是皇宫人员的专利。在大街上也开始出现商人“卖冰于市”。

唐末,有人在制作火药时,忽然发现硝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会因为吸收了大量的热,能让水降温至结冰状态。人们发现这一“绝技”之后,自然开始在炎夏期间制作寒冰。尽管时人制冰的数量有限,却也让更多人能畅快享受冰的滋味,解解暑气。

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第八卷》一书中,更是描写了开封街市开设了许多冷饮店的盛况:“……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牀凳堆垛。冰雪惟旧宋门外两家最盛,悉用银器。沙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鸡头穰、冰雪细料馉饳儿……”。

至此往后,古人又逐渐研发出木制的、陶瓷制的冰监。想必古人当时在盛装冰块、制作冷饮期间,使用起冰监来是更加的顺手与方便。

后来,不只皇宫里的人能喝上冷饮,连京城里的百姓也能够享用冰品,甚至连家境拮据的人都在沿街叫卖冷饮,像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有载:“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早期的冰棍。

从春秋开始至唐宋元明,始终沿续着这样的取冰用冰,但到了清朝就变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清朝之前的冰制,都缺乏详实的系统性历史文献记载,直至清朝,大清会典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才记载了冰政专项,并且对取冰、藏冰、用冰均记录了相关的规范制度。一些清末民初的回忆录亦针对当时的冰事有清楚记载。

谈谈清人记载的取冰一事吧!每年的冬至后三日(一说半月),由冰窖监督与工部所派遣的官员奉部文书先行祭祀河神,接着再由工部委司官一人统领徭役或招募民夫,前往紫禁城筒子河、京河(御河)、龙王堂莲花池等地伐冰,甚至远赴通州河道打冰。

在打冰时,是由少数人先跳到要取用的冰上,接着再把这个冰块分成小块,一般为一尺五寸大小。当其他人再将冰块捞上岸后,再有一批拉冰的人员使用麻绳将冰套牢,再拉入冰窖。身处冰窖的人员则一层一层的把冰块摆好。每一块冰之间还会拿干净的稻草间隔开,避免冰块互相黏合。冰块就这样堆叠,直到叠至窖。最后,负责人员会再把窖门密封,并使用泥巴、稻草堵死缝隙,“务令周密无泄其气”。直至立夏,才会再度打开冰窖,拿取冰块出来享用。

根据文献记载,清朝的冰窖分成了官窖、府窖、民窖三个类型。官窖、府窖都是由内务府奉宸苑和工部共同管理,国库承担其全部费用;民窖是由商民设立,专门使用在商业经营的冰窖,但主要到了清晚时期才逐渐盛行。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北京城官建造冰窖最多的时候,应该有23座,发布于紫禁城、景山西门外等地,主要提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来使用。至于藏冰数量,是各个年代均有所不同。据悉,最多时候的藏冰量达208621块,最少时候的藏冰量是每年达到185700块,时间是道光元年之后。

如今,北京的雪池胡同还留存着唯一保存完好、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冰窖——雪池冰窖。

不过,在此一提。清朝的“冰箱”跟古代铜鉴缶的制作材料十分不同,功能上也更加专业,时常被时人划归入家俱一类中。

清朝冰箱的外形美观,加上传世量不多,因此令人感觉甚是珍贵。目前所见的清朝冰箱,制作材质包括了:黄花梨贴皮、楸木、柏木、珐琅等,其中以柏木最为多见。形状则多呈现圆角方斗形箱体,鼓腿鼓牙式底座,且底座四足间宽阔,这是为了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存放从箱底小孔之间流出来的融水盛器。而四足间时常加设托泥,这是要让结构更加稳固。因此,清朝冰箱的整体造型展现出上刚下柔、线条变化曲直有度等特色。

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清朝这一“先进冰箱”是王公贵族于炎夏期间重要的消暑利器,其主要有两种功能:首先,能把冰块储存到箱体内,里面可以摆放抽屉或果盘,接着将西瓜等夏令水果置入,冰镇过后即可食用;第二,冰在里面融化期间,冷气会透过冰箱上方的小孔一点一点地散发入室,发挥降温功效。由于箱体内里是使用铅或锡所制成的,因此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隔热作用,至于箱底还设置了小孔,方便排放融化后的冰水。

虽然我们无法亲身感受没有电冰箱的古代,但能透过冰监的相关照片及资料或诠释冰监的影视剧作,进一步了解这一种“最原始的冰箱”,并再次折服于古人的生活智慧。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