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日前发表文章质疑“核酸常态化”非法。(图片来源:Hugo Hu/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6月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姿综合报导)新冠肺炎肆虐了全球两年多之后,各国选择了与病毒共存,防疫政策放宽,但是中国大陆依旧实施严苛的频繁核酸检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宏日前发表文章,直指各地政府严苛防疫,乱解释防疫法律,非法擅自决定对不测核酸的市民予以行政拘留和罚款等处罚,隐忧常态化核酸的法律问题和过度僵化政策,最终造成不可控的负面效果。此文迅速成为6月6日的热议文章。
北京法学专家批“核酸常态化”非法 一度登热搜榜首引联想
北京时间6月5日晚,大陆澎湃新闻发表赵宏标题为《法治的细节─关于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法律问题》的文章,6月6日迅速成为其单日热搜排行榜第1名。但截至本文发表,海外媒体报导之后,大陆热搜榜已找不到此文。
这篇文章对大陆一些地区动辄实施高密度核酸检测(PCR)公开质疑,却能在官方媒体公开发表,加上中共国家卫健委6月5日针对各地防疫乱加码而宣布的“九不准”措施,受到高度关注,也登上澎湃新闻单日热搜第3名,引发中国民间对“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是否受到挑战的联想。
赵宏直指,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的法律风险不少。首先是政府为此耗费的巨额经济和人力成本。全员核酸消耗的经济成本肉眼可见,但各级政府如何支付这笔开支却鲜少有明确说明,是否符合预算要求也处于黑箱之中,这也给公众监督带来困难。
他引用中共国家卫健委5月20日关于核酸检测的回应说,“常态化核酸检测是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要决定的,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城市;也并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次由当地根据疫情发生发展情况和防控需要,因时因势确定”。
赵宏强调,任何公共政策的确定和选择,背后都关涉个人权利和社会成本,这也要求政府在决策时应谨守“科学、理性和审慎”的态度,由此才不至于使某些“僵化过度的政策选择”,最终造成“不可控的负面效果”。
地方政府严苛防疫乱释法 防疫人员乱执法
赵宏认为,有地方政府采取直接强制的严苛方式,有吉林四平的居民因错过第25轮核酸,而被要求补缴前24轮费用的事例。赵宏批评,将所有违反当地疫情防控指令的规定都视作“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并附上罚款和拘留的惩戒,是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的扩张解释和过度适用。
他指出,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仅属于中国相关法律中所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时各地进入的也只是“应急状态”而非“紧急状态”,这两个概念要严格区分。
除扩张解释《治安管理处罚法》外,四平市防控指挥部在通告中擅自决定对不测核酸的市民予以行政拘留和罚款等处罚,同样违反了《行政处罚法》设定中的法定原则。
文章指,如果说拘留罚款是限制当事人人身自由、剥夺其财产权利,而纳入失信惩戒名单甚至是在传媒上公开曝光就已经属于对个人声誉的严重毁损。如此严苛的惩戒既在个人未履行配合检验义务的行为上不当联结了根本没有法律依据的处置,也贬损了个人的人格尊严。
文章认为,疫情防控期间,个人为公共防卫的目的需积极配合政府的调查和检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个人未予配合的行为就可以随意启动严苛的惩戒机制。简单粗暴的防控政策不仅于法无据,还会激发起市民的反感和抵触,也根本无助于《传染病防治法》所设定的“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目的实现。
常态化核酸的法律隐忧
赵宏提到,常态化核酸检测带来的法律风险也不少,首先是政府为此耗费的巨额经济和人力成本。全员核酸消耗的经济成本肉眼可见,可各级政府如何支付这笔开支却鲜有明确说明,是否符合预算要求也处于黑箱之中,这也给公众监督带来困难。
其次是因为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利益驱使所导致的核酸检测造假事件频发,这同样跟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力有关。最后还有常态化核酸对普通个体造成的沉重负累以及政府为推行常态化核酸所付出的高昂执法成本。科学确定检测频次和筛查范围,而不致使核酸检测经由常态化而滑向资源浪费、收效甚微的过度化。
赵宏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3至14年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国科隆大学讲授中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研究领域德国公法、比较公法、国家学、行政法基础范畴与理论(行政行为与主观公权利)、个人资料权的公法保护、公私合作与行政民营化。
此前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遭最严厉封城,上海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童之伟5月8日具名发表文章《对上海新冠肺炎病毒防疫两措施的法律意见》,指官方将民众强制送往方舱隔离为非法,且无权强行进入民宅消毒。即使依法宣布紧急状态,但病毒毒性不强,应防止过度防疫。 此文在大陆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转发, 但很快遭中共当局删除。目前,童之伟微博处于禁言状态。
来源: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