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元旦,是新年第一天,在不同的历法之下,元旦作为新年第一天,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比如中国人有三正的说法,分别对应着以子月、丑月、寅月为正月的三种历法。上古伏羲时期,就是以寅月为正月,叫做建寅。神农时期以丑月为正月,叫做建丑。黄帝时以子月为正月,叫做建子。到了三代,夏建寅以宗伏羲,商建丑以宗神农,周建子以宗黄帝。到了秦代,秦建亥,也就是以十月为岁首。汉初承秦制,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颁行太初历,再次改为以寅月为岁首,于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一直是以夏历1月为岁首,夏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个日子也被中国人称为大年初一。直至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于是将新年元旦定在公历1月1日。
元旦的日期不同,大义也不同。天开于子,地辟于丑,所以周以子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强调的是天施地化之义。而人生于寅,所以夏以寅月为正月,强调的是人事。从农事、祭祀,到婚丧嫁娶出行吉凶等各种人事活动,在夏历中皆有所规定和参照。如今的元旦是公历1月1日,于是全世界的人,在这一天,同时迎来新年。
新年伊始话元旦,先来说说古人的元旦。
古时元旦,朝会是头等隆重的盛事,规模盛大,气氛庄严。不过,因为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没有朝廷,只有政府,所以说起大朝会,离我们太过遥远。相较而言,民间百姓过元旦的方式,更令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
古时民间的元旦,极尽热闹,却不浮躁,处处都是祥和。这一天要祭神、祭祖、祈福,要贴福字、贴门神、贴年画、画鸡、画鱼、画梅、画松……此外,又有插松枝或者芝麻杆于檐头,谓之“节节高”。要吃“角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饺子,取“更岁交子”之义。不可吃梨,因梨与离同音,所以忌食。总结起来,都是趋吉避凶的意思。希望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好的开始。
什么是新的开始、好的开始?这就又要说到元旦这个名号。元者,始也,旦者,大日初升之象,所以元旦有着新生、光明与希望的意象。虽然,元旦的日期几经变化,但大体上,元旦作为新年之始,这个日子所负载的意象从古到今从未改变。
流传下来的各种元旦习俗,其实也都是为了烘托这个新生、光明、希望的意象。至于新的一年能否有好的开端,其实并不在于这些形式本身,而是人们借助这些形式所传达的内涵——敬天礼神,尊道重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