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韩剧“匹诺曹”剧照。(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4.记者培训与新闻讲解的启示
宋车玉记者是典型的对新闻影响力追求过度的记者,为了高收视率,她不惜新闻造假,而这种造假,被她称为对新闻事实“添加调料”。
宋车玉为各个媒体的记者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事实和影响——MSC新闻收视率秘密”的演讲会。作为新闻主播和新闻社会部的部长,宋车玉当着与会的各路记者毫不隐讳。
宋车玉认为,直述事实的新闻没有什么意思,“光用事实做出的报导,没有什么趣味。”
宋车玉还认为,为了吸引观众对新闻的关注,使用极端刺激性的言语、非常负面的用词都是可以的,“大众的秉性就是如此,比起称赞别人,挑别人刺的话更让人心里痛快吧。”
“想要吸引住大众的视线,就需要在新闻的事实上再加上影响性。”此处的“影响性”,是指除事实之外的“添加调料”。宋车玉说,只陈述事实的新闻是“平淡无奇,又毫无生趣”的。
“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路,就能做出更加有影响力的新闻。不仅能和其它电视台做出差别,也能使新闻看上去像独家。”“最近在制作新闻时,光靠事实上的材料是毫无胜算可言的,其中就需要添加一些调料,但也不能破坏了材料本身的味道,因为那就不是新闻了。”
但问题是,当在新闻事实中,添加了非事实的“调料”后,就已经改变了新闻的事实,就已经不再是最接近真相的报导了。
“最近是共鸣的时代,新闻也要牵引出这种共鸣的情绪,才能有胜算。”“在事实这一材料基础上,加上影响这一调料,去制作新闻,就能够制作出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的那种新闻了。”
换而言之,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新闻也可以变味,可以去加工,这样才能赢得大众,这样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足!但如果真是这样,您还能相信所看到的新闻报导吗?这又有何新闻信任度可言?
在演讲会之后的问答环节中,出于良知,作为女儿的崔仁荷挑战母亲宋车玉做出了提问:“不知宋记者可曾过度追求影响力而忽视过事实呢?”
宋车玉回答:“没有过。”
仁荷回复说:“宋记者的回答没能说服我,据我所知,您绝对做过那种事。13年前的奇浩尚事件,您还记得吗?”
“当时你忽视奇浩尚也许已经殉职的可能性,最先把他报导成了一个抛下战友逃命的无耻之徒,全国人民的怒火都扑向了奇浩尚的家人,因为你把对他家人的采访剪辑得言辞激烈,最终是他的妻子被人孤立,连买菜都不敢。在全家人曾约好一起去看烟花表演的日子,她不得已做出了自杀的极端选择。”
“这个事例告诉了我们只有影响却没有事实的新闻是多么的危险!”
宋车玉答道:“那个事件并不是我个人的错。一定要计较的话,只能怪那个患有匹诺曹的目击证人看错了人、并做了证,我只不过是相信了他的证词。”
这个回答让仁荷想起了自己在参加电视新闻记者辩论考试中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她引用了在那次考试中齐河明的回答作为答案:
“有个人曾经说过,人们都认为匹诺曹只会说真话,人们也都认为记者是只会传达事实的。可是无论是匹诺曹还是记者都应该明白,人们会无条件相信他们所说的话,所以,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所说的话比其他人的杀伤力更强。您错就错在并不懂得这一点!您的轻率,毁掉了一个家庭。所以,您也当然应该对这场悲剧负有责任。”
“13年前经历了那样的事,却到现在还在说什么影响力,看来宋记者您现在跟13年前一样,还只是个记者垃圾而已。”
新闻收视率是一个象征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有的记者会因为这个目标而不择手段,就像宋车玉记者那样,在新闻中添加“调料”。而这个“调料”虽然能推动收视率,提高新闻影响力,却在改变新闻事实!
再者,新闻报导怎么可以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加工呢?以此为目的而制作的新闻又怎么可能是真实、可信的呢?被人为改变和加工的新闻还能是真相吗?这已经触碰道德的底线了。通过刻意剪辑来突显、转变事件的焦点,激化民众的情绪,这已经涉及道德和伦理了。
在一些新闻事实里,加上“调料”,会弄得似是而非,真假难辨,混淆视听,甚至完全改变原有的真相。但是就因为有一些新闻事实在里面,因此更具有迷惑性、煽动性,更容易欺骗大众。
抛弃新闻事实换来的新闻影响力是危险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