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年怕中秋月怕半」古人為啥這樣說?(組圖)

 2022-09-09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俗語 月餅 中秋節
年怕中秋月怕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祭月節」。但是真正有中秋節概念時卻是在漢代,並流行於唐、宋兩朝。中秋月餅的習俗,從唐代中期就開始當作祭品來食用,但最為人所知的卻是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約中秋舉事,但朝廷搜查嚴格,傳遞消息不便。於是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藏在餅子中,再讓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義軍一齊響應。後來朱元璋取得天下建立明朝時,因為適逢中秋佳節,便把當年這段故事延續下來,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傳承至今,中秋吃月餅早已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有關中秋節的俗語也流傳下來很多,以前的鄉下老一輩的人每逢中秋,就會念叨「年怕中秋月怕半」這樣一句老話,這句俗話是甚麼意思?

年怕中秋月怕半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一年中每到中秋節時,基本這一年就已過去一大半了;而一個月到了月半時,也同樣過去了一半,有時光飛逝的意思。

這話背後的道理,也是在提醒每個人,光陰似箭,回首以往,我們已經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那麼在剩下的時間裡自然要更努力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男兒立志在少年

這整句話的原句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下半句不知不覺就被人換成「星期怕過禮拜三」。而這句話意思跟上面一樣,當一個星期中到了星期三,那也就代表這一週就快結束了。

俗語 月餅 中秋節 朱元璋
吃月餅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關中秋的農諺與俗語

民間關於中秋節的俗語有很多,大都是生活之中的經驗積累演變而來,有的是關於生活之類的,也有很多是關於天氣變化的,後者最多,因為農耕時代,如果沒有的好天氣,很難獲得豐產。例如:

七月十五定旱澇 八月十五定太平

這句老話也是農民經驗的總結,意思是說到了黃曆七月十五之後,基本上也不會再有甚麼大的旱災或者是水災了;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後,一年的糧食收成如何,心中基本上有數了。

八月十五雲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燈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如果看不到月亮,也就是陰雨天的話,那麼在五個月後的正月十五可能會有降雪天氣。

或許這也是古人的發現,看出這兩個節日的天氣之間,存在一種相互呼應的關係吧。至於準確性如何,大家不妨也去觀察看看。

來年荒不荒 八月十五看月光

意思是通過觀察八月十五這一天的月亮,能夠知曉來年的年景好不好。

責任編輯: 陳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