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墻磚上的王戎(右)與山濤形象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濬沖,小字阿戎琅邪臨沂(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侯,人稱王安豐。生於青龍二年(234年),卒於永興二年(305年),出自魏晉高門士族琅邪王氏,為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涼州刺史王渾之子,司徒王衍之堂兄,且與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年少的一位。

生平

[編輯]

幼年

[編輯]

王戎自幼「清明曉悟」[1],身材短小而風姿秀徹。據說能直視太陽而不目眩[2]中書令裴楷稱其雙目「爛爛如巖下電」[3]。七歲時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4]驗之果然如此。王戎與其父同僚、年長其二十四歲的阮籍為友。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阮籍便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5]王渾去世時,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於是顯名。鍾會曾評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6]

平吳之役

[編輯]

王戎善於清談,知者謂其「超然玄著」[7],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王戎承襲其父的貞陵亭侯爵位,被司馬昭辟為掾屬,歷仕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咸寧二年(276年)遷荊州刺史,四年改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王戎督軍臨江,遣參軍羅尚、劉喬領軍攻武昌(在今湖北鄂州),吳江夏太守劉朗降。吳平,以功進安豐侯,增邑六千戶。後因母喪去職[8]

王戎在荊州籠絡當地吳人,頗為成功,舉薦了因與吳末帝孫皓不和而辭官的故吳光祿勳石偉,「荊土悅服」[9]太康三年(282年)王戎被徵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以十丈細布[10]賄賂王戎。王戎雖沒有接受,但寫信感謝劉肇,被司隷校尉劉毅彈劾。武帝為王戎開脫道:「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11]然而王戎從此為清議所譏。太康五年,遷光祿勳。十年,補吏部尚書。

八王之亂

[編輯]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武帝崩,惠帝即位,改元永熙。八月,楊駿以王戎為太子太傅永平元年(291年)三月,楊駿一族被誅,賈后執政,改元元康。王戎轉任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六月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尚書。

在吏部任上,王戎創製了甲午制,凡選官先行試用,考其政績後再予以徵用或辭退,選官時「以識會待之,各得其所」[12]。但被司隷傅咸彈劾道:「今內外羣官,居職未期而戎奏還,既未定其優劣,且送故迎新,相望道路,巧詐由生,傷農害政。戎不仰依堯舜典謨,而驅動浮華,虧敗風俗,非徒無益,迺有大損。宜免戎官,以敦風俗。」[9]王戎因與外戚賈氏、郭氏是姻親,未被免官,而在元康七年(297年)九月遷司徒

王戎晚年仰慕古人蘧伯玉,看到天下將亂,於是「與時舒捲」[9],不復以世事為意,乃至故意敗壞聲名以求自保。《晉諸公贊》謂王戎「性簡要,不治儀望,自遇甚薄,而產業過豐,論者以為台輔之望不重。」[13]晉書》本傳云:「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王戎典選官吏只依門第高低,「戶調門選而已」[9]。任司徒時,委派僚屬辦理政事,自己常騎小馬從便門出遊。雖然位極人臣,王戎卻獨自出行,巡視田園地產時,以手巾插腰,不帶隨從。王戎的很多門生故吏也做了大官,在路上相遇時,王戎「輒下道避之」[14]。元康九年(299年)愍懷太子被廢,王戎也沒有一言勸諫。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趙王司馬倫起事,囚禁賈后,誅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侍中賈謐等大臣,王戎因嫁女與裴頠而坐免官。趙王倫於永寧元年(301年)正月篡皇帝位。三月,齊王司馬冏起兵於許昌,討伐趙王倫,成都王司馬穎等宗王響應。趙王倫之子欲以王戎為軍司。博士王繇諫曰:「濬沖譎詐多端,安肯為少年用?」[9]趙王子乃止。

四月,齊王冏殺趙王倫,擁惠帝反正,以王戎為尚書令太安元年(302年)五月遷司徒。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聯合成都王穎討伐齊王冏。齊王冏問策於王戎。王戎謂齊王冏自誅趙王倫以來,賞罰失當,以致朝野多有怨言,人懷貳志;建議齊王冏主動撤回封國,尚可保住爵位。齊王冏的謀臣葛旟怒斥曰:「漢魏以來,王公就第,寧有得保妻子乎?議者可斬!」[9]群臣驚懼,王戎假裝服食藥力發作,跌倒在廁中,才逃過一劫。

齊王冏、長沙王司馬乂敗後,東海王司馬越執政。永安元年(304年)七月,東海王越奉惠帝北征成都王穎,王戎等百官隨行。成都王穎部將石超敗帝師於蕩陰。惠帝傷及面頰,身中三箭。王戎隨惠帝被擄至鄴縣。東海王越逃回封國東海,駐守關中的河間王顒遣部將張方乘機進駐洛陽。八月,成都王穎敗於東瀛公司馬騰(東海王越之弟)、安北將軍王浚,從鄴縣逃往洛陽。王戎也隨惠帝被成都王穎挾往洛陽。控制洛陽的張方又送惠帝及成都王穎西入長安。王戎出奔郟縣。史載王戎在危難之際,談笑自如,「未嘗有懼色」[9]。此後終日以宴飲自娛。永興二年六月初四日(305年7月11日),王戎卒於郟縣,終年七十二,諡曰「」。[15]

逸事

[編輯]
  • 王戎之妻以「卿」稱呼王戎(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是夫對妻的稱呼)。王戎說:「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其妻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16]。王戎也無可奈何。成語「卿卿我我」即出於此典。
  • 王戎及其從弟王衍素與征南大將軍羊祜不睦。羊祜在荊州時曾欲以軍法斬王戎,又謂王衍敗俗傷化。故王戎、王衍時常詆毀羊祜。時人諺語云:「二王當國,羊公無德。」[17]
  • 王衍曾拒絕品評當時在琅邪郡作郡吏的孫秀,而王戎卻勸王衍給孫秀好的品級。後來趙王司馬倫、孫秀掌權,殺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倖免。
  • 王戎厭惡其族弟王敦。王敦求常見時,常託病推辭。

評價

[編輯]

後世對王戎的評價毀譽參半。一般認為竹林七賢中的王戎、山濤二人貪圖高官厚祿,依附於司馬氏,與嵇康阮籍等人不事權貴或淡泊名利的態度大相徑庭。但也有人認為竹林七賢的政治傾向原本就各不相同,嵇、阮等人也並非有意維護曹魏統治,而與司馬氏為敵。[18]南朝人顏延之作《五君詠》,以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向秀五人各成一詩,棄山濤、王戎二人不取。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婪吝嗇,書中「儉嗇」一篇共九條,就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本傳謂王戎「性好利」[9],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王戎在荊州任上曾派遣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家中有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與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歸省時,王戎便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有「膏肓之疾」。[19]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些都是王戎為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20],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而且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八王之亂中,郟縣縣令華譚撫恤百姓,王戎「聞而善之」,「出穀三百斛以助之」[21]。與王戎同時的鍾會、傅暢評價其為人「簡要」,武陔論其「尚約」[6],南朝人劉孝標則云「戎性通任」[22],也與《世說新語》中其儉吝的形象不合。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云:「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13]今人余嘉錫則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23]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以顏延之《五君詠》不取山濤、王戎二人,因作《詠山濤王戎》詩,論王戎曰[24]

濬沖如簫散,薄莫至中臺。徴神歸鑒景,晦行屬聚財。

王戎在晉代還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25]中書令裴楷往弔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26]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父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26]

家族

[編輯]
  • 祖:王雄,魏幽州刺史。
  • 父:王渾,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
  • 子女
    • 王萬,嫡長子。體胖,十九歲而亡。
    • 王興,次子,庶出,為王戎所不齒。王戎以其堂兄王愔之子為嗣。
    • 王氏,長女,尚書僕射裴頠之妻。
  • 族人
    • 王衍,王戎堂弟,官至司徒。
    • 王澄,王戎堂弟,官至荊州刺史,後被晉元帝召為軍諮祭酒,不久被王敦殺害。
    • 王詡,字季胤,王戎堂弟,脩武令。[27]

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1. ^ 《世說新語》賞譽注引《王隱晉書
  2. ^ 藝文類聚》卷十七引戴逵《竹林七賢論》:「王戎眸子洞徹,視日而眼明不虧。」
  3. ^ 《世說新語》容止
  4. ^ 《世說新語》雅量
  5. ^ 《世說新語》簡傲注引《竹林七賢論》
  6. ^ 6.0 6.1 《世說新語》賞譽
  7. ^ 《竹林七賢論》引王濟語、《北堂書鈔》卷百五十五
  8. ^ 《晉陽秋》謂王戎母喪時在豫州任上,《晉書》本傳則謂其事在太康十年後。《世說新語》載劉毅語「王戎死孝」。案劉毅卒於太康六年,可知《晉書》誤。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晉書》王戎傳
  10. ^ 即「筒中黃潤」,出《世說新語》雅量。孫盛《晉陽秋》謂布五十疋及雜物。
  11. ^ 晉書》本傳。《竹林七賢論》云:「以戎之為士,義豈懷私?」
  12. ^ 文選》王文憲集序注引《晉諸公贊》
  13. ^ 13.0 13.1 《世說新語》儉嗇注引
  14. ^ 太平御覽》卷七百一十六引《竹林七賢論》
  15. ^ 房玄齡. 《晉書‧卷四‧帝紀第四‧孝惠帝》 (中文). 六月甲子,侍中、司徒、安豐侯王戎薨。隴西太守韓稚攻秦州刺史張輔,殺之。李雄僭即帝位,國號蜀。 
  16. ^ 《世說新語》惑溺
  17. ^ 《晉書》羊祜傳
  18. ^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第五章:嵇康的心聲二元論及其社會思想、邏輯思想
  19. ^ 《世說新語》儉嗇注引王隱《晉書》:「戎性至儉,不能自奉養,財不出外,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
  20. ^ 孫盛《晉陽秋》:「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以此自晦也。」
  21. ^ 《晉書》華譚傳
  22. ^ 《世說新語》任誕注
  23. ^ 《世說新語箋疏》儉嗇
  24. ^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
  25. ^ 余嘉錫《寒食散考》稱王戎也服寒食散。戎居喪飲酒食肉應與服散有關。
  26. ^ 26.0 26.1 《世說新語》德行
  27. ^ 《世說新語》容止注引石崇《金谷詩敘》、《琅邪王氏譜》。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43》,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文獻

[編輯]
  1. 晉書·王戎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萬斯同,《歷代史表》,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據史學叢書本影印
  3. 余嘉錫,1983,《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4. 陳寅恪著,萬繩楠整理,1987,《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
  5. 侯外廬、游國恩等,1995,《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ISBN 7-01-000882-5
  6. 楊勇,2006,《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ISBN 7-101-0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