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
張暉(1977年11月14日—2013年3月15日),上海崇明人,青年文史學者,龍榆生研究專家。在南京大學本科三年級時,張暉就寫出了《龍榆生先生年譜》,得到高度評價,後因患急性白血病早逝。
生平
[編輯]1977年,張暉出生,為農家子弟,獨生子女[1]。1992年,在上海市崇明中學開始高中學業。在高中一年級時,張暉開始對古典詩詞感興趣,並繼而對紅學、錢學產生興趣,沉迷於《紅樓夢》並開始研讀錢鍾書的《談藝錄》和《管錐編》[2]。高中三年級時,張暉得到了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從此對龍榆生產生興趣[2]。高考後,張暉報考了南京大學中文系,其父起初因研究文學過於清貧而表示反對,但最終支持其兒子的想法[1]。1995年,張暉如願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成為南京大學文科強化班第一期成員[1]。
入讀南京大學後,張暉結識日後相伴十八載的伴侶張霖[3]。大二時,張暉花費四百元購進龍榆生主編的《詞學季刊》一套,開始醞釀編寫龍榆生年譜,同時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實習期間結識了龍榆生的公子龍廈材。張暉在老師張宏生的指導下,搜集資料,拜訪了龍榆生的後人龍廈材和錢鳴瑛、徐培鈞等龍氏門人,最終在本科三年級時完成了二十多萬字的論文《龍榆生先生年譜》。張宏生為程千帆之學生,程千帆為龍榆生學生,龍榆生為黃侃學生,張暉之後治學頗受此學脈影響[4]。《龍榆生先生年譜》完成後,張暉將其寄給吳小如,得到吳小如高度評價,認為「以這部《年譜》的功力而論,我看即使此日其他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水平」,之後此論文成書出版,吳小如為之題寫書名[4]。本科畢業後,張暉繼續跟着老師張宏生攻讀碩士。
2002年,在南京大學畢業後,張暉前往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師從陳國球[1]。2006年,以論文《中國文學批判史上之〈詩史〉》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張暉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學所工作[1]。2008年秋,張暉前往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攻讀博士後至2009年夏,指導老師為嚴志雄,期間接受耶魯學派文本系讀的訓練,開展明清詩文的研究,成為其最後階段的主要治學方向[5]。2012年,張暉評上副研究員[1]。
2013年3月12日,張暉在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學研究室上班時身體不適,請假休養。2013年3月14日,在醫院檢查時發現病情嚴重,轉院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途中昏迷。2013年3月15日下午4時26分,張暉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逝世[6]。
評價
[編輯]總體評價
[編輯]- 張暉博士導師陳國球認為張暉是「曠世不一遇的有為學人」,認為其未來不是成為專家型學者,而是會成為大學問家[1][7]。
- 張暉博士後導師嚴志雄印象中認為張暉是「一直微笑,是個非常溫柔敦厚的讀書人」,其擁有的不同體系的知識使其具備做大學問的基礎[4]。
-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與張暉有一面之緣,在聽說張暉去世後感慨「張暉的突然離世之所以給我們這麼巨大的震動,是因為我們把他的不幸看作是我們共同命運的一種激烈版本。這不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美好時代。抑或,對人文主義者來說,是否真的有過那好時光?」,並在來信中表示張暉是非常優秀的學者,自己經常引用其著作《詩史》[4][7]。
- 同事張劍認為「張暉正處於學術的爆發期和成熟期,且格局、視野與時人迥然不同,上天哪怕再給他十年時間,相信他都會為學術界奉獻出具有範式意義的著作」[2]。
著作評價
[編輯]- 吳小如看過《龍榆生先生年譜》表示「我不禁驚詫,以這部《年譜》的功力而論,我看即使此日其他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水平。甚至有些但務空談、不求實學的所謂中年學者也寫不出來,因為當前中、青年人很少能耐得住這種枯燥與寂寞,坐得住冷板凳」[4]。
- 陳國球對《詩史》評價為「本書是我所見討論『詩史』這個文學觀念最為詳切深明的著作」[1]。
著作
[編輯]張暉發表有許多專著、論文,也曾主編過多部書籍,此外尚有部分書稿未能刊出,並計劃寫有帝國三部曲(《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帝國的風景:清初詩歌與山水》《帝國的記憶:崇禎之死》)。下面列出部分著作[6]。
專著
[編輯]- 《龍榆生先生年譜》(2001年,學林出版社)
- 《詩史》(2007年,台灣學生書局)
- 《中國「詩史」傳統》(2012年,三聯書店)
-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未完成遺稿,帝國三部曲之一)
- 《易代之悲:錢澄之及其詩》(201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未完成遺稿)
文集
[編輯]- 《無聲無光集》(201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
- 《朝歌集》(2013年,浙江大學出版社)
合著
[編輯]- 《清詞的傳承與開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與沙先一合著)
整理
[編輯]- 《施淑儀集》(201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主編
[編輯]- 《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200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中國韻文史》(2010年,商務印書館)
- 《龍榆生全集》(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劉雯. “要相信会有人看得见,即便只是非常幽暗的光”. 長江商報. 2013-03-29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7) (中文).
- ^ 2.0 2.1 2.2 方梅蘭. 我们的朋友张晖. i時代報.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7).
- ^ 張霖. 君子永逝 我怀如何. 北京青年報. 2014-03-17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中文).
- ^ 4.0 4.1 4.2 4.3 4.4 学界送别早逝张晖. 新京報. 2013-03-20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中文).
- ^ 張霖. 古典新义:张晖的为人与为学. 中華讀書報. 2014-03-26 [2021-10-03]. CN 11-01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中文).
- ^ 6.0 6.1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社科院杰出青年学者张晖先生不幸辞世 年仅36岁. 中國文學網.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7.0 7.1 朱自奮. 缅怀“旷世不一遇的有为学人”——《学者张晖别传》出版. 文匯讀書周報. [2018-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