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寮东炮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寮炮台
基隆社寮电灯所探照座建筑遗址 地图
位置 台湾基隆市中正区和一路2巷底后方山头
坐标25°09′32″N 121°46′14″E / 25.1589911°N 121.77050716°E / 25.1589911; 121.77050716
建成时间 日治台湾明治34年(1901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全日
官方名称社寮炮台
类型登录等级: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炮台
详细登录资料

社寮岛炮台,始建于台湾日治时期,是位于台湾基隆市北端和平岛的一处炮台遗址,过去曾是基隆要塞司令部的要塞辖内设施,共分为东炮台及西炮台两大系统,目前属基隆市所管辖的市定古迹

历史

[编辑]
清领时期兴建的第一代社寮炮台,为1895年6月乙未战争期间,日军攻下基隆后所摄。

社寮岛炮台今天所见的各项炮台设施,全数是明治时期日军因应日俄战争整备求,由其陆军筑城部本部,重新设计兴建而成的海岸型堡垒,社寮为和平岛的旧名,其战略位置重要,而社寮炮台的历史可追溯至荷西时期,最早为西班牙荷兰人的战争根据地,于1626年建造完圣萨尔瓦多城后,则在山顶、海滨诸堡垒防御要塞。清治时期时,在清法战争后于刘铭传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在德国技师鲍恩士设计下,由基隆驻守营勇负责筑新式炮台,工事于1891年竣工。成为基隆当地重要的军事堡垒。


第一代社寮新式炮台其配置与台湾各地同时兴建的新式炮台相似,按照地形将炮台、军营分开设置。社寮新式炮台共设有五个扇形炮座,呈扇形分布,每个炮座间设有碉堡,面对内侧的墙壁则用石材叠砌,炮座后方有一座大操场。 1895年6月3日乙未战争期间,日军攻下社寮炮台。[1][2][3]1896年,社寮新式炮台由临时炮兵大队接管。

日治时期

[编辑]

台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受日本统治后,日军随即起调查和测绘基隆各炮台之标高和配备[4],其中将社寮新式炮台改筑成“社寮岛炮台”,新式的社寮岛炮台修建于1901年5月(明治34年),是台湾总督府筑城部基隆分部在1899年《基隆要塞防御(永久)要领书》中、因应恐爆发之日俄(日露)战争之虞而修建之“永久防御炮台”防御工程之一,并在1903年(明治36年)9月竣工,备炮工事“加式三十口径二十七釐加农炮”工程则于1904年(明治37年)竣工。[5]并构建在原有的社寮炮台上。

1912年,社寮岛炮台更换火炮,并为了防御近海的小型船舰,新设一座配置九釐速射加农炮的炮台,期间增经历多次整建。在日本陆军省的官方文件和1921年至1928年日本帝国土地测量局制作的“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图”[6][7]中,将其统称为社寮岛炮台。

战后至今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隆要塞与辖内设施均由中华民国国军所接收,社寮炮台则交由国军管理,国军曾于此地设置探照灯队负责夜间警戒任务。后因长期废弃,大部分设施已经荒废,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炮台(东、西区)为本市市定古迹,亦于2009年(民国98年)展开了东炮台的修复工作,西炮台分别由国防部军备局及财政部国有财产署管理。目前仅有东炮台开放参观。[8]

构造

[编辑]

社寮岛炮台系统依照和平岛山头与周围地形而兴建,共分为两大要塞系统,即东炮台(社寮岛电灯所)和西炮台,均为日治时期所建。

东炮台

[编辑]

东炮台现存电灯机关舍、弹侧库、电灯所、观测室、探照灯库、探照灯台、蓄水池等构造物,仍旧依山形地势分割出生活区及炮座区,两区则是以斜坡通道相连。唯一的弹药库则位于其中。库体掩蔽部位于大型掩土下方,推测应是作为暂时储放准备发射的炮弹之用,也兼作炮兵临时待命场所使用。

现存电灯机关舍位置,仅留四周外墙,屋顶、地坪、以及室内隔间墙、门窗等均已崩塌或遗失。半山腰的东炮侧库则将原有坡面开挖,利用安山岩设置挡土墙,并于挡土墙内设置炮侧库,做为放置弹药的库房使用,电灯所于东炮台区之山顶,构筑于掩体之内,上方突出掩体设置平台。侧面以安山岩设置阶梯,经由石阶梯可通电灯所平台。

电灯所结构为砖砌形式,南进入口处采混凝土半圆形拱顶构造,北进为混凝土平顶结构,平顶开口可由内部直通电灯所平台,最初使用是日治初期设置的海上探照灯。 探照灯区位于电灯所西侧,包括存放探照灯之采照灯库房,探照灯作业之探照灯座,以及探照灯推行之轨道等三部分,新观测所则位于电灯所与探灯区之间,为国军接收后所增筑。整座构体分南北两栋,南栋地势较低,为加强砖造式结构。

西炮台

[编辑]

当前西炮台位于天显宫后方山头,因属军事管制区内而未开放参观,现存石砌司令指挥所等及零散遗构,其中司令指挥所建筑为掩体构造设施形式,位于炮座区正后方,除了作为敌军炮弹轰炸时的防护外,还可维持良好的温湿度环境。掩蔽部拱券上部为斜面形式,上方雨水直接落下,流向两侧的排水沟后,再由导水沟流出。

建筑之屋面为双斜型式,为混凝土构造,建筑物门窗设置于正背面,两侧并无开口,正面设置一入口大门及两扇窗,背面则设置一扇窗。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书目
  • 基隆市政府,《基隆古迹情怀》
  • 《帝国相接:西班牙时期台湾相关文献及图像论文集》吕理政主编;南天书局出版, 2006年
  • 《西班牙人的台湾体验 1626-1642:一项文艺复兴时代的志业及其巴洛克的结局》鲍晓鸥著;南天书局出版, 2008年
  • 《大台北古地图考释》 翁佳音;台北县政府文化局出版, 1998年 , ISBN 9789570220841
引用
  1. ^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博客来: 180–181.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抗日史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黄昭堂. 台灣民主國之研究. 台北市: 稻乡出版社. 1993年. ISBN 957999630X. 
  4. ^ 明治30年5月26日付 台湾総督府军务局 台総军発第889号 “社寮岛炮台修筑工事竣成ニ付报告” 国立公文书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明治37年1月25日付 陆军省军务局 军局第48号 “加式27珊米加农射角钣制作受授ノ件” 国立公文书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国立国会図书馆 台湾の地図(日本统治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台湾 中央研究院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202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8.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市定古迹 《社寮炮台》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7-2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