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北官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东北话
东北官话
东北话/满洲官话
发音/dong5 bei3 hua/ /mann3 zhowu1 guanen2 hua4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区域黑龙江吉林遼寧东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
母语使用人数
1.2亿(2017年)[1][需要較佳来源]
語系
官方地位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3
ISO 639-6dbiu
语言学家列表cmn-nem
Glottolog
nort3283[2]

东北官话分布区域

东北官话,俗称东北话[註 1],是通行于中国东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河北秦皇岛市)的一种官话方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调查,根据1988年中国大陆的东北官话使用者约为8200万人。

特点

[编辑]

东北官话拥有官话方言的所有共同特征,如

  1. 微母字今不读双唇音声母 m- [3]
  2. 古日母字今不读鼻音声母 ȵ- 或 n- 等 [4]
  3. 古浊上字一分为二,次浊上字随清上字走,全浊上字随去声字走 [5]
  4. 无 -m 尾韵 [6]

声调

[编辑]

东北官话裡,古入声的清音声母字今分归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且并无明显规律,这点与北京官话类似。但东北官话的古清音入声字今转为上声的比北京官话多得多,且全浊入声也大部分转为阳平,次浊入声也大部分转为去声,所以比北京話更接近元代《中原音韵》的入派三聲。东北官话四声调值和北京官话相近,但阴平的调值比北京官话低(北京官话为55,东北官话为44或33),且北京有首都這一特殊地位,所以《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东北官话独立成一区。[7]

声母

[编辑]

东北官话在声母上的最大特征是[ʈ͡ʂ ʈ͡ʂʰ ʂ]与[t͡s t͡sʰ s](即汉语拼音翘舌的zh ch sh与平舌的z c s)相混,这也是东北官话内部分区的重要依据,有的全读[t͡s t͡sʰ s](通溪小片),有的全读[ʈ͡ʂ ʈ͡ʂʰ ʂ](肇扶小片),有的自由变读(蛟宁小片)。普通话零声母开口呼字,部分人读作[n]声母(如“鹅”念作“né”)。

东北官话中塞音、塞擦音声母的送气与否,与北京官话不一致。北京官话读不送气声母而东北官话读送气声母的例子有:“麻、同、蝴乳、一花”等;相反,北京官话送气而东北官话不送气的例子有:“优惠、活、湖”等。[8]

东北官话的大部分地区没有/ʐ/声母(即汉语拼音裡的r),普通话裡发/ʐ/声母的字东北官话一般读零声母或/j/(即汉语拼音裡的“y”)音(例:如“肉”念作“又”,“柔”念作“油”,“人”念作“银”,“软”念作“远”)或"l"(“如”念作“卢”,“瑞”念作“luì”)。生活在吉林东部地区的多数老年人会将r的音发为y,而年轻人则由于普通话的影响这种现象在逐步消退。

在一些讲东北话的地区会将一些只有韵母的汉字如a (阿)、 ai (爱)、 an(安)、 ang(昂)、 ao(奥))的发音前面加上声母“n”(例:如“摁”念作“嫩”,“矮”念做“奶”)

韵母

[编辑]

北京官话跟双唇音声母(即汉语拼音b p m f)相拼的[o]韵,东北官话都读[ɤ]韵,与“哥”、“河”韵母相同。[8]

韵母ian和üan的a读作[æ](标准普通话为[ɛ]或[e])。[9]

儿化

[编辑]

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相比有更为明显且频繁的儿化音现象。

比如:北京官话“超市”在沈阳一带会念做“超市儿”。[10]

词汇

[编辑]

由於中國東北地區是滿族的發源地,而且曾先後成為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滿洲國)的勢力範圍,东北官话有来自满语俄语日语的少量词汇:

借自俄语的词汇:[11]

[编辑]
  裂巴(或/黑列(咧)巴/)(俄语:Хлеб —— 俄式面包
  卜留克 (俄语:Брюква) —— 芜菁甘蓝
  马神(俄语:Машина —— 机器
  喂的箩(俄语:Ведро) —— 水桶
  巴篱子(俄语:Полиция) —— 监狱,俄语原意为警察,后误传为监狱。

借自日语的词汇

[编辑]
  马胡陆/马胡陆旋子/马胡陆子(日语:マンホール —— 下水道口(其日语源于英语manhole一词)
  便所(日语:べんじょ —— 厕所(此词在台湾亦以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便所」之發音表達)
  嘎哒板/塌了板(日语:下駄 —— 拖鞋,原意为木屐
  味素 (日语:あじのもと —— 味精(源自日本味精品牌“味之素”)
  嘎嘶(轻声)(日语:ガス(瓦斯))罐 —— 燃气罐(其日语源于英语gas一词)
通勤 —— 去上班,或作为“通勤车”的简称,指去上班时所坐的公共交通工具
鞍山市一个卖冰棍的水果超市。注意使用的词汇是“冰果”而不是汉语更常用的“冰棍”、“雪糕”等。
鞍山市一个卖冰棍的水果超市。注意使用的词汇是“冰果”而不是汉语更常用的“冰棍”、“雪糕”等。

也有少部分地区拥有自己的特殊词汇,如沈阳市、鞍山市等地会使用“冰果”(源自日语氷菓冷菓#氷菓)表示雪糕等冰点。“炒冰果”则指“炒冰”。

特有词汇

[编辑]

粗体字表示重音音节。

  • 整 = 泛指动词(做/弄/办…)。类似英文「do」。
    • = 怎么办。
  • 噶哈呢( ne) = “干啥呢”的讹音。干什么呢/做什么呢(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há”音不可单独使用,仅在组成“干啥”时使用,如:“这(是)啥”中的“啥”读“shá”)。
  • 啥玩儿楞 = 什么/这是什么。
  • 地 = 怎么了。
  • 白话(bái huo) = 说谎,或是形容人说话滔滔不绝。
  • 瘩 = 地方(犄角旮旯)。
  • 嘎儿嘎儿(gár gár) = 特别,非常(例:嘎嘎新——特别新)。
  • 撂挑子、撂担子 = 不干了(原意指在用扁担挑东西的路上放弃了)。
  • 贼(加形容词) = 特别(加同上的形容词)。
  • 好使 = 好用,也可以用来表示同意。
  • 张罗(zhāng lou) = 联系,准备。
  • 折腾(zhē teng) = 形容忙里忙外的样子(例:这一上午给我折腾的不行了。)。
  • 摔(zhuāi)。
  • 撞(chuàng)。
  • 学(xiáo)。
  • 取(qiǔ)。
  • 街(gāi) = 街,镇。“上街里”指从村去镇中心。
  • 个个(gè gě) = 自己。
  • 别(biè) = 撬。
  • 了了( le) = 形容一直在说话,而且时间很长让大家感到厌烦。
  • 嘚嘚 ( de) = 形容一直在说话,而且时间很长让大家感到厌烦。
  • 不儿道 = 不知道(省略知字音)。
  • 搁( gáogāo,或者) = 某物放在哪里,如果前面加人称则代表某人在某地。
  • 奔儿头(读bēr tóu,也有作bér lou tóu的) = 脑门。
  • 马路子 = (道路的)缘石。
  • 卡 = 磕,摔。
  • 卡了 = 摔倒了。
  • = 破皮(指皮肤破了)。
  • 膊棱盖儿( leng gàr) = 膝盖。
  • 得瑟/得馊( se/ sou) = 炫耀(贬义)。
  • 了八 = 不光亮。
  • 扯犊子 = 吹牛,说大话;一说指撒谎。
  • 滚犊子 = 滚蛋。
  • 连轴转 = 长时间工作。
  • 毛愣三光 = 形容人做事毛毛躁躁。
  • 哈哈 = 形容天气很冷(人在外被冻着了)。
  • 急头歪(掰)脸 = 形容说话态度很差。
  • 稀(xí)里马哈 = 做事大意。
  • 扒瞎 = 撒谎(又有对某人不知所措的样子的嘲讽)。
  • 一整(就)... = 总是...
  • 唠嗑儿(làor kē(r)) = 聊天。
  • 苞米 = 玉米。
  • 海了 老了 = 表示事/物很多。
  • 砢碜 = 难看。
  • 出洋相 = 丢脸。
  • 屋脊六兽/五脊六兽(wú jī liū shoù) = 无所事事,百无聊赖。
  • 哼道(hēn dao) = 斥责,可能来自满语动词hendumbi(讲述)。
  • 嗤儿哒(cēr de) = 斥责。
  • 谁(séi)道了 = 都不知道
  • 提溜算卦 = 携带很多东西状。
  • 头把 = 走路不稳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小孩或醉酒的人。
  • 乌漆八黑 = 形容晚上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 扒犟眼儿 = 执着、倔强。
  • 又头儿 = 软乎乎。
  • 呜了嚎风 = 形容人崩溃、大喊咆哮的样子。
  • 作妖儿 = 搞怪。
  • 嘁嘁喳喳 = 轻声唠嗑(一般用作贬义)。
  • 计个(浪) = 吵架。
  • 吵吵(chāo chao) = 吵架(源自“吵吵闹闹”)。
  • 尿性(niào xing) = 形容人指这个人聪明,有骨气,而形容物品则表示这个物品制作的巧妙。
  • 虎 彪(傻 莽撞)嘚(der)得喝的,虎了吧唧,你彪啊。
  • 包圆儿 = 全部,全包了。
  • 皮(pīer)儿片(piàr)儿 = 主要形容房间不整洁,东西摆放比较凌乱。
  • 秀咪(秀气) = 腼腆,拘束。
  • 界壁儿 = 邻居,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 老蒯 = 老伴,用于男称女方时。
  • 远点閃(山三声)子 = 一边去(类似于哪里凉快去哪里,多为不耐烦)。
  • 边儿拉去(bíar lǎ qǜ) = 一边去(类似于哪里凉快去哪里,多为不耐烦)。
  • 洼(wà)蓝洼(wà)蓝的 = 蓝色(表强调)。
  • 焦黄焦黄的 = 黄色(表强调)。
  • 通(四声)红通红的 = 红色(表强调)。
  • 刷(或“煞”)白 = 白色(表强调)。
  • 雀黑雀黑的 或者 去儿黑去儿黑的 = 黑色。
  • 花里胡哨的 = 五颜六色。
  • 破马张飞 = 形容人行事鲁莽。
  • 稀里咣当 = 不粘稠。
  • 客(读qiě) = 客人,如「家里来客了」。
  • 雀(读qiǎo),指麻雀等鸟类,如「家雀儿」。
  • 暖和(暖读nǎo)。
  • 棉袄(袄读nǎo)。
  • 啥前儿 = 什么时候。
  • 定嘎巴(dìng gá ba) = 伤口结痂。
  • 舞舞喧喧 = 和得瑟近义,指一个人不正经,不沉稳。
  • 滴溜 = 指用手拿着什么东西,例如,滴溜一个袋子。
  • 油坯 = 芝麻酱。
  • 墨迹 = 磨蹭。
  • 解开(gǎi kāi) = 解开。
  • 抹拭(mā shi) = 擦。
  • 挺 = 很。
  • 刀个(dao ge)= 等一会。
  • 电褥(yǜ)子= 电热毯。
  • 荡害=碍事。
  • 隔路(样的)= 异样的,不一样的。
  • 得么印(yiè)儿的 = 故意的。
  • 尾(yǐ)巴根子 = 尾巴骨。
  • 胯骨轴子 = 胯骨。
  • 皴(cun)= 洗澡时搓下来的泥。
  • 吭呲瘪肚= 说话不流利结结巴巴的。
  • 起了(le)咔嚓 = 形容说话,办事干脆利索。
  • 混(huí)儿画的 = 某一物体表面脏。
  • 埋汰 = 脏。
  • 当(dāng)街(gāi)= 院子外的马路。
  • 外地下/外屋地 = 厨房。
  • 土喽卡子(zi)= 土块。
  • 别(biě)盖 = 蟑螂。
  • 蝴蝶(tiě)=蝴蝶。
  • 一抹(mà)(颜色)= 都是……色的。
  • 开开 = 打开
  • 电棒 = 手电筒。
  • 转圈 = 周围。
  • 啥前儿(shá qiár) = 什么时候。
  • 早先 = 以前。
  • 卖呆儿 = 发愣。
  • 扑棱蛾子 = 可以指代所有会飞的蛾子
  • 叽歪 = 磨磨唧唧的纠缠
  • 埋了咕汰、埋了吧汰、埋汰 = 脏、不干净

分区

[编辑]

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共分为吉瀋片、哈阜片、黑松片三个片区。

  • 吉瀋片北京官話中的零聲母開口呼字,均讀作零聲母。分布在辽宁省東北部、吉林省東部和黑龙江省東南部,共52个县市。
    • 梅溪小片:
      • 辽宁:沈阳、西丰、开原、清原、新宾、法库、调兵山、抚顺市、抚顺县、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辽中、辽阳市、辽阳县、灯塔、鞍山、海城、凤城、铁岭市、铁岭县
      • 吉林:柳河、梅河口、靖宇、安图、抚松
    • 蛟宁小片:
      • 吉林:吉林、蛟河、舒兰、桦甸、敦化、永吉
      • 黑龙江:宁安、东宁、穆棱、绥芬河、海林、尚志、鸡东、鸡西
    • 延吉小片:
      • 吉林:延吉、龙井、图们、汪清、和龙、珲春。
  • 哈阜片:北京官話中的零聲母開口呼字,均讀作/n/。分布在辽宁省西部、吉林省西部、黑龙江省西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通遼市興安盟等地,共67个县市。
    • 长锦小片:
      • 辽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昌图、康平、彰武、新民、黑山、台安、盘山、盘锦、大洼、北镇、义县、北票、绥中、锦州、葫芦岛、兴城、凌海
      • 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区、秦皇岛海港区
      • 吉林:长春、榆树、农安、德惠、九台、磐石、辉南、东丰、伊通、东辽、辽源、公主岭、双阳、四平、梨树、双辽、长岭、乾安、通榆、洮南、白城、镇赉
      • 内蒙古:通辽、乌兰浩特、阿尔山、突泉、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
    • 肇扶小片:
      • 吉林省:松原、扶余、前郭尔罗斯、大安
      • 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庆安、木兰、方正、延寿、宾县、巴彦、呼兰、五常、双城、肇源、肇州、肇东、安达
  • 黑松片:北京官話中的零聲母開口呼字,部分讀作零聲母,部分讀作/ŋ/[需要解释]。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呼倫貝爾市,共67个县市旗。
    • 佳富小片:
      • 黑龙江:伊春、鹤岗、汤原、佳木斯、依兰、萝北、绥滨、同江、抚远、富锦、饶河、宝清、集贤、双鸭山、桦川、桦南、勃利、七台河、密山、林口、牡丹江、友谊
    • 嫩克小片:
      • 黑龙江:嫩江、黑河、讷河、富裕、林甸、甘南、龙江、泰来、杜尔伯特、大庆、绥棱、铁力、五大连池、北安、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明水、青冈、望奎、海伦、通河、塔河、漠河、呼玛、孙吴、逊克、嘉荫、绥化、兰西、齐齐哈尔
      • 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呼伦贝尔(海拉尔、扎兰屯、牙克石、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根河、额尔古纳等)
    • 站话小片:
      • 黑龙江:肇源、肇州、林甸、齐齐哈尔、富裕、讷河、塔河、嫩江、呼玛、黑河、漠河

注释

[编辑]
  1. ^ 东北话之定义有时亦包括中国大陸东北地区的其他官话方言如北京官话、胶辽官话。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吉林家谱. 东北话的历史:原来东北话是东北地区民族大融合的语言. 搜狐网. [2017-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东北官话.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114页
  4.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117页
  5.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120页
  6.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125页
  7.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140页
  8. ^ 8.0 8.1 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 35. ISBN 978-7-100-07054-6. 
  9. ^ Li, Chris Wen-Chao, Conflicting notions of language purity: the interplay of archaising, ethnographic, reformist, elitist and xenophobic purism in the perception of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2004, 24 (2): 97–133, doi:10.1016/j.langcom.2003.09.002. 
  10. ^ 二狗砸. 趣读丨东北话是一种“传染性病毒”吧!. 微信公众平台. [2020-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11. ^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第一版,李小凡等,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