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黑澤明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黑澤明
導演
國籍日本 日本
出世(1910-03-23)1910年3月23號
日本 日本東京府荏原郡大井町
(今東京都品川區
1998年9月6號(1998-09-06)(88歲)
日本 日本東京都世田谷區
職業導演、監製、編劇
配偶矢口陽子(1935年-1985年結婚)
仔女大仔:黒澤久雄(1945—)
大女:黒澤和子(1954—)
父母父:黑澤勇(秋田縣人) 母:黑澤志麻(大阪人)
屋企人姊:茂代、春代、種代、百代(早夭) 兄:昌康、茂康(早夭)、丙午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獎
1951年 《羅生門
1975年 《德蘇烏扎拉
1952年 《羅生門
1989年
終身成就獎
英國電影學院獎中文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導演
1980年 《影武者
最佳外語片
1986年 《
凱撒電影獎
最佳外語片
1980年 《影武者
其他獎
柏林影展柏林議會特別獎
1953年 《生之慾
柏林影展FIPRESCI獎
1958年 《戰國英豪
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1958年 《戰國英豪

康城影展金棕櫚獎
1980年 《影武者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1950年 《羅生門
威尼斯電影節意大利影評人獎
1950年 《羅生門
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
1954年 《七武士
威尼斯電影節San Giorgio獎
1965年 《紅鬍子
威尼斯電影節OCIC獎
1965年 《紅鬍子
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1982年

黑澤明1910年3月23號1998年9月6號)係日本電影導演,執導過30套電影,代表作有《羅生門》、《七武士》、《大鏢客》、《天國與地獄》、《德蘇烏扎拉》、《影武者》同《》。

黑澤明喺1936年加入咗日本電影業,之前佢短暫做過畫家。做咗幾年副導演同編劇之後,佢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憑住受歡迎嘅動作片姿三四郎》(1943年)首次執導。戰後,佢執導嘅《醉鬼天使》(1948年)大受好評,佢喺呢套戲度起用當時仲未出名嘅演員三船敏郎做主角,確立咗佢作為日本最重要新進導演之一嘅地位。之後佢哋兩個仲會再合作多15套電影。

羅生門》(1950年)喺東京首映,出乎意料咁贏得咗1951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呢套戲喺商業同評論方面嘅成功,首次為日本電影業打開咗西方電影市場嘅大門,亦因此令其他日本電影人獲得國際認同。喺1950年代同1960年代初期,黑澤明每年大約執導一套戲,當中有幾套備受推崇(而且經常被翻拍)嘅作品,包括《生之慾》(1952年)、《七俠四義》(1954年)、《蜘蛛巢城》(1957年)、《隱蔽要塞》(1958年)、《用心棒》(1961年)、《天國與地獄》(1963年)同《赤鬚》(1965年)。1960年代之後,佢嘅作品量大幅減少;不過,佢後期嘅作品——包括佢最後兩套電影《影武者》(1980年)同《》(1985年)——仍然獲得高度讚賞。

1990年,佢接受咗奧斯卡金像獎頒發嘅終身成就獎。佢逝世之後,被《AsianWeek》雜誌同CNN評選為「藝術、文學同文化」類別嘅「世紀亞洲人」,被譽為20世紀為亞洲發展作出最顯著貢獻嘅五個人之一。佢嘅事業受到好多回顧展、評論研究同傳記嘅表揚,呢啲包括印刷同影像形式,仲有好多消費者媒體嘅發行。

傳記

[編輯]

童年到戰爭年代(1910年-1945年)

[編輯]

童年同青年時期(1910年-1935年)

[編輯]

黑澤明喺1910年3月23日出世,喺東京大森區大井町。佢老豆石三(1864年-1948年)係來自秋田縣武士家庭,喺陸軍體育學院中學擔任校長。佢阿媽志麻(1870年-1952年)就來自大阪嘅商人家庭。阿黑羅係家中第八個仔,亦係最細嘅一個。佢出世嗰陣,家裡面已經有兩個大咗嘅兄弟姊妹,一個已經過身,所以佢係同三個家姐同一個哥哥一齊大。

石三除咗重視體育運動之外,仲接受西方傳統,認為戲劇同電影都有教育價值。佢鼓勵細路仔睇電影;阿黑羅六歲嗰陣就開始睇電影。立川老師係佢小學老師,對佢影響好大。立川老師嘅先進教育方法令年輕嘅阿黑羅先係愛上畫畫,之後又對教育產生興趣。喺呢段時間,阿黑羅仲學習咗書法劍道

另一個對佢童年影響好大嘅人就係佢大四年嘅哥哥黑澤平吾(1906年-1933年)。喺1923年關東大地震同之後嘅關東大屠殺發生之後,平吾帶住13歲嘅阿黑羅去睇災難現場。當阿黑羅想避開周圍堆積如山嘅人同動物屍體嗰陣,平吾唔畀佢咁做,反而鼓勵阿黑羅直面恐懼,勇敢面對。有啲評論家認為呢件事影響咗黑澤明之後嘅藝術生涯,因為佢作為導演好少會逃避喺作品中直面不快嘅真相。

戰時電影同結婚(1942-1945)

[編輯]

喺《》喺1941年上映之後嘅兩年,黑澤明喺度搵故仔嚟啟動佢嘅導演事業。到1942年底,大概係日本偷襲珍珠港一年之後,小說家富田常雄出咗本受到宮本武藏啟發嘅柔道小說《姿三四郎》,廣告吸引咗黑澤明。佢一出版就買咗本書,一口氣睇晒,即刻叫東寶搶版權。黑澤嘅直覺啱嘅,冇幾日,另外三間大日本片廠都嚟搶。東寶拎咗,黑澤明就開始籌備佢嘅導演處女作。[1][2]

姿三四郎》喺1942年12月喺橫濱實地開拍。製作過程好順利,但成片過審就好難搞。審查處認為呢部電影喺戰時日本嘅標準嚟講太「英美」,最後要靠導演小津安二郎出面讚好呢部戲,《姿三四郎》先至喺1943年3月25日獲准上映。(黑澤剛剛33歲。)呢部電影喺口碑同票房都好成功。不過,審查處之後決定剪走大約18分鐘嘅鏡頭,而家呢啲片段大部分都認為冇晒。[3][4]

佢之後轉去拍戰時女工嘅題材,拍咗部半紀錄片式嘅宣傳片《一番美麗》,喺1944年初開拍。為咗令女演員嘅演出更真實,導演要佢哋喺拍攝期間住喺真嘅工廠,食工廠嘅飯,仲要互相用戲中角色嘅名嚟叫。佢之後喺成個事業生涯都會用類似嘅方法嚟對待演員。[5][6]

虎穴に潜る》攝影現場,1945年

製作期間,飾演工廠女工領袖嘅矢口陽子俾同事推選出嚟向導演提出訴求。佢同黑澤成日拗撬,但就係因為咁樣爭拗,兩個人反而變得親密。佢哋喺1945年5月21日結婚,當時矢口已經有兩個月身孕(佢冇再繼續做演員),兩公婆一直喺埋一齊,直到1985年佢過身為止。[7][8]佢哋有兩個仔女,截至2018年 (2018-唔見咗必要嘅參數 1=月份)都仲在生:兒子久雄,1945年12月20日出世,做過佢阿爸最後幾部作品嘅監製;和子係佢個女,1954年4月29日出世,做咗服裝設計師。[9]

喺結婚之前唔耐,黑澤俾片廠逼住要拍佢處女作嘅續集。《續姿三四郎》喺1945年5月首映,成日露骨到明顯嘅宣傳意味,一般認為係佢最弱嘅作品之一。[10][11][12]

黑澤決定寫個劇本,既啱審查又唔使咁貴。《虎穴に潜る》改編自歌舞伎劇《勸進帳》,由黑澤做助理導演時期經常合作嘅喜劇演員円谷英二主演,喺1945年9月完成。呢個時候,日本已經投降,日本佔領開始咗。新嚟嘅美國審查員覺得呢部戲宣揚嘅價值觀太「封建」,禁咗呢部戲。直到1952年先至上映,同年黑澤另一部戲《生きる》都上咗。諷刺嘅係,拍緊嘅時候,日本戰時審查員已經批評呢部戲太西化同「民主」(佢哋特別唔鍾意円谷英二飾演嘅搞笑扈從),所以就算戰爭繼續落去過咗完成日期,呢部戲都好大可能見唔到天日。[13][14]

戰後初期到《赤鬚》(1946-1965)

[編輯]

戰後首批作品(1946-1950)

[編輯]

戰後,黑澤受佔領時期嘅民主理念影響,想拍啲電影建立對個人同自我嘅新尊重。[未記出處或冇根據]第一部呢類型嘅電影係《我青春無悔》(1946年),靈感嚟自1933年嘅瀧川事件同戰時間諜尾崎秀實嘅案件,批評日本戰前政權嘅政治壓迫。[註 1] 同佢以前嘅作品唔同,呢次英雄主角係個女人,祐紀(原節子),佢出身喺中產家庭,開始質疑自己嘅價值觀。原本嘅劇本要大幅重寫,因為主題有爭議加上主角係女性,呢部電影俾評論界嘅評價好兩極。雖然係咁,觀眾都幾鍾意,仲將戲名改到變成戰後嘅流行語[17]

佢下一部電影《素晴らしき日曜日》喺1947年7月首映,評價好參差。呢係一個比較簡單同感性嘅愛情故事,講一對窮苦嘅戰後情侶喺戰後頹垣敗瓦嘅東京,點樣享受佢哋一星期一次嘅假期。呢部戲受到法蘭克·卡普拉D·W·格里菲斯F·W·茂瑙嘅影響,全部都係黑澤最鍾意嘅導演。[18][19] 1947年仲有一部同黑澤有關嘅電影上映,係動作冒險驚慄片《雪の果て》,由谷口千吉執導,黑澤寫劇本。呢部戲係激烈嘅年輕演員三船敏郎嘅處女作。黑澤同佢嘅導師山本出面說服東寶簽下三船,因為喺試鏡嘅時候,呢個後生仔深深打動咗黑澤,但得罪咗大部分其他評審。[20]

志村喬刮咗鬚戴住眼鏡嘅宣傳照
志村喬喺《醉鬼天使》入面飾演一個幫病重黑幫醫病嘅醫生。志村喺黑澤20套以上嘅電影入面都有演出。

醉鬼天使》經常被認為係導演嘅第一部重要作品。[21] 雖然劇本同黑澤所有佔領時期嘅作品一樣,要經過美國審查員重寫,但黑澤覺得呢係佢第一次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嘅電影。呢個講一個醫生試圖救一個患有肺癆黑幫極道)嘅硬淨故仔,都係黑澤第一次同三船合作。之後黑澤接下來16部電影入面,除咗《生きる》之外,三船都係演重要角色。雖然三船喺《醉鬼天使》入面唔係主角,但佢爆炸性嘅演出令黑幫角色喺劇中成為焦點,喧賓奪主咗本來由志村喬飾演嘅主角醉鬼醫生。(志村之前已經演過好幾套黑澤嘅戲。)不過,黑澤唔想壓抑呢個後生演員嘅無窮活力,三船嘅反叛角色震撼咗觀眾,就好似幾年之後馬龍·白蘭度嘅反抗態度會震撼美國觀眾一樣。[22] 呢部戲喺1948年4月喺東京首映,得到好評如潮,仲俾有威望嘅《キネマ旬報》影評人選為年度最佳電影,係黑澤三部獲得呢個榮譽嘅電影之一。[23][24][25][26]

《醉鬼天使》拍完之後,東寶陷入咗一場持續幾個月嘅勞資糾紛,東寶工會佔領咗片廠。當東寶管理層唔再俾員工人工嗰陣,黑澤組織咗一個巡迴戲班嚟籌錢,導演安東·契訶夫嘅《求婚》,仲有一個由三船同志村主演嘅《醉鬼天使》改編版。[27] 黑澤因為東寶員工之間嘅分裂同暴力、東寶管理層嘅陰謀手段,仲有警察同軍方圍捕打破佔領嘅行為而感到幻滅,離開咗東寶。佢之後回想:「我明白到我以為係我屋企嘅片廠其實係屬於陌生人嘅。」[28]

黑澤同監製本木莊二郎、好友兼導演山本嘉次郎、成瀨巳喜男同谷口千吉組成咗一個新嘅獨立製作單位,叫做映畫藝術協會。為咗呢個組織嘅處女作,亦係同角川映畫合作嘅第一部電影,黑澤揀咗菊田一夫嘅當代舞台劇,同谷口一齊改編成電影劇本。《靜かなる決鬥》由三船敏郎飾演一個患有梅毒嘅理想主義年輕醫生,呢係黑澤刻意要打破三船成日俾人定型做黑幫嘅嘗試。呢部戲喺1949年3月上映,票房好好,但通常都被認為係導演較次要嘅作品。[29][30][31][32]

影視作品

[編輯]
内文:[[:黑澤明嘅作品一覽]]

雖然黑澤明主要以電影製作人聞名,但佢都有喺舞台劇同電視圈度發展,仲寫過幾本書。詳細嘅清單,包括佢完整嘅電影作品,可以喺黑澤明嘅作品一覽度搵到。

風格、主題同技巧

[編輯]
《蜘蛛巢城》嘅演員同工作人員
1956年拍攝嘅《蜘蛛巢城》演員同工作人員合照,由左至右分別係:新進明彥、矢野口文夫、岸田國一郎、野長瀨三治、齊藤孝雄三船敏郎(坐喺吉普車上)、千秋實志村喬野上照代村木與四郎、黑澤明、根津弘、中井朝一本木莊次郎

黑澤明展示咗一種大膽而充滿活力嘅風格,雖然深受西方電影影響,但又同佢哋唔同;佢參與電影製作嘅所有方面。[33]佢係一個有天賦嘅編劇,由電影開發階段開始就同其他編劇緊密合作,確保劇本質素高,佢認為呢個係一部好電影嘅堅實基礎。佢經常擔任自己電影嘅剪接師。佢嘅團隊,被稱為Template:日語,包括攝影師中井朝一、製作助理野上照代同演員志村喬,以忠誠同可靠而聞名。

黑澤明嘅風格以幾種手法同技巧為標誌。喺佢四十年代同五十年代嘅電影中,佢經常使用「軸線剪接」,即係通過一系列配對嘅跳接,而唔係運鏡溶鏡,令攝影機向主體移動或遠離。[34]另一個風格特徵係「動作剪接」,即係用兩個或以上嘅鏡頭,而唔係一個連續嘅鏡頭,來展示銀幕上嘅動作。[35]同黑澤明緊密相連嘅一種電影標點係「推軸」,呢個效果係通過光學印片機創造出嚟嘅:一條線或一個條形好似喺銀幕上移動,將一個場景嘅結尾抹走,顯露出下一個場景嘅第一個畫面。作為過渡裝置,佢用嚟代替直接剪接或溶鏡;喺佢嘅成熟作品中,推軸成為咗黑澤明嘅標誌。

喺電影配樂方面,黑澤明鍾意用聲音同畫面對比嘅手法,即係音樂或音效好似喺諷刺畫面,而唔係強調畫面。野上照代嘅回憶錄提供咗幾個嚟自《醉鬼天使》同《野良犬》嘅例子。黑澤明仲同幾位日本傑出嘅當代作曲家合作過,包括早坂文雄同武滿徹[36]

黑澤明家紋
黑澤明嘅家紋,佢嘅幾個角色都用呢個做佢哋嘅「紋付」[37]

黑澤明喺佢嘅電影中使用咗幾個重複出現嘅主題:師徒關係,通常係一個年長嘅導師同一個或多個新人之間嘅關係,呢種關係經常涉及精神上同技術上嘅掌握,以及自我掌控;英雄人物,即係從平凡人中脫穎而出,做啲嘢或糾正啲錯誤嘅特殊個體;用極端天氣作為戲劇手法同人類激情嘅象徵;以及歷史中野蠻暴力循環重複出現。根據Stephen Prince嘅說法,最後一個主題,佢稱之為「黑澤明電影中committed,heroic模式嘅反傳統」,由《蜘蛛巢城》(1957年)開始,喺八十年代嘅電影中重複出現。[38]

獎項同榮譽

[編輯]

阿黑羅黑澤明獎項同榮譽一覽

亦有兩個電影獎以黑澤明命名。三藩市國際電影節頒發「阿黑羅黑澤明終身成就電影導演獎」,而東京國際電影節則頒發「阿黑羅黑澤明獎」。

黑澤明亦獲得多個國家榮譽,包括1984年被授予法國榮譽軍團勛章、1986年獲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勛章大十字勳位,仲係1985年第一位獲日本頒發文化勳章嘅電影人。佢逝世後,獲授予從三位,相當於華族制度下嘅貴族頭銜。

紀錄片

[編輯]

喺黑澤明事業顛峰期及佢死後,製作咗唔少短片同長片紀錄片關於佢嘅生平同作品。法國影評人克里斯·馬克導演嘅《A.K.》就係喺黑澤明拍攝《》嗰時拍攝嘅。不過,呢部紀錄片主要係講黑澤明有禮但比較疏離嘅性格,而唔係講《亂》嘅製作過程。佢死後製作嘅其他紀錄片包括:

  • 《黑澤明:最後嘅帝王》(亞歷克斯·考克斯,1999年)
  • 《黑澤明嘅信息:為咗美麗嘅電影》(黑澤久雄,2000年)
  • 《黑澤明》(亞當·洛,2001年)
  • 《黑澤明:創作真係好》(東寶傑作,2002年)
  • 《黑澤明:史詩同私密》(2010年)
  • 黑澤明之路》(凱瑟琳·卡杜,2011年)

[編輯]
  1. 1946年,黑澤同佢嘅導師山本嘉次郎同關川秀雄一齊執導咗部戲《明日を作る人々》。睇嚟佢係俾東寶片廠逼住拍呢套戲,當時佢同東寶有合約。(佢聲稱佢負責嘅部分只係用咗一個星期拍。)呢係佢唯一一部唔係得佢一個人做導演嘅戲,亦係唯一一部從來冇喺任何形式嘅家庭影碟發行過。之後黑澤否認呢部電影,通常唔會計入佢拍過嘅30部戲入面,但有啲電影作品目錄都有列出。[15][16]

出面網頁

[編輯]
  1. Galbraith, p. 39
  2. Kurosawa 1983, pp. 121–123
  3. Galbraith, pp. 43, 45–46
  4. Kurosawa 1983, pp. 124–128, 130–131
  5. Kurosawa 1983, pp. 132–135
  6. Galbraith, pp. 46–51
  7. Kurosawa 1983, pp. 137–139
  8. Galbraith, pp. 55–57
  9. Galbraith, pp. 64, 191
  10. Kurosawa 1983, pp. 135–137
  11. Galbraith, pp. 51–55
  12. Richie 1999, pp. 24–25
  13. Galbraith, pp. 660–661
  14. Richie 2001, p. 106
  15. Galbraith, pp. 65–67
  16. "Akira Kurosawa". A&E Television Networks. April 21, 2016. 喺June 8, 2017搵到.
  17. Galbraith, pp. 70–79; Richie 1999, p. 37; Kurosawa 1983, p. 150; Yoshimoto, pp. 114–134
  18. Richie 1999, pp. 43–46; Galbraith, pp. 87–91
  19. Crow, Jonathan (January 9, 2015). "Akira Kurosawa's Top 100 Films". Open Culture. 喺August 8, 2017搵到.
  20. Kurosawa 1983, pp. 159–161
  21. Morris, Gary (October 1, 2000). "Three Early Kurosawas: Drunken Angel, Scandal, I Live in Fear". Bright Lights Film Journal. 喺June 8, 2017搵到.
  22. Warren, Richard (February 2, 2015). "Brando and Eliot in shadows". Richard Warren Review. 喺August 8, 2017搵到.
  23. Kurosawa 1983, pp. 161–164
  24. Bock 1978, p. 169
  25. Galbraith, pp. 94–97
  26. Richie 1999, pp. 47–53
  27. Hirano, Kyoko (1992). Mr. Smith Goes to Tokyo: Japanese Cinema Under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1945–1952. Washington and Lond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pp. 225–226. ISBN 1560981571.
  28. Kurosawa 1983, pp. 166–168
  29. Kurosawa 1983, pp. 168–169
  30. Richie 1999, pp. 54–57
  31. Galbraith, pp. 100–104
  32. Yoshimoto, pp. 140–146
  33. 黑澤明 2008, 第131頁,轉載自John Powers嘅訪問,《L.A. Weekly》,1986年4月4日,第45–47頁
  34. 影藝術觀察:黑澤明嘅早春 (博客)。2009年12月8日。喺2017年6月12日搵到
  35. 七武士, DVD bonus featurette:《七武士:起源同影響》,Joan Mellen評論
  36. 野上, pp. 183–209
  37. 於丸內劍片喰喰紋解說節嘅小道消息。2017年5月6日。
  38. Prince, p.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