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去內容

筆順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筆順係指喺書寫漢字嗰陣,筆畫出現嘅先後次序。

基本規則

[編輯]

一般嚟講筆順嘅基本規則有: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底橫後寫,穿底中豎最後寫,由外至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辶、廴」最後寫,「凵」盆最後寫……等等。但係有時可能唔係噉。

通行筆順

[編輯]

好似下列呢啲字,唔理邊度嘅人,一般都會噉樣寫。可以視爲通行嘅筆順。

有啲漢字獨用嗰陣,同佢做偏旁嗰陣,筆畫有啲唔同。因此筆順亦未必一樣。例如:

獨用嗰陣,先橫後豎,穿底中豎最後寫。
做偏旁嗰陣,挑筆最後寫。

差異筆順

[編輯]

然而,因爲地區習慣唔同,或者因爲書法流派唔同,有啲字嘅筆順可能出現差異。

所以,嚴格嚟講,漢字並無絕對正確、統一嘅筆順,只會有某一地區一時間內規定嘅“相對正確”嘅筆順。

以下係一啲例子。

書法流派差異

[編輯]

因唔同嘅書法流派,有啲字嘅筆順並唔一致。例如:

「方」字

[編輯]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先折後撇)。
現代寫法(重點:先撇後折)。

「門」字

[編輯]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由左至右,先豎後折)。
變種寫法(重點:先折後豎)。

「门」字

[編輯]
傳統書法筆順(重點:由左至右,先豎後點),嚟自「門」字草書。
簡體寫法(重點:先點後豎)。

地區差異

[編輯]

喺書寫字體方向唔同嗰陣,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現代臺灣日本韓國、現代中國大陸(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宣佈以後)各有自己嘅筆順規定。台灣、港澳係「點、橫、直、撇、捺」,中國大陸係「橫、豎、撇、點、折」。一樣嘅漢字,有嘅時候會出現唔一樣嘅筆順。以下係一啲例子。

「戈」字

[編輯]
臺灣嘅筆順(重點:由上至下)。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日本嘅筆順(重點:先撇後點)。

「王、玉、主、生、青、麦、隹」等字

[編輯]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嘅筆順(重點:先橫後豎,最後寫末橫)。
日本嘅筆順(重點:先寫首橫,接著寫豎,最後寫餘下嘅橫),亦係傳統寫法。

「田、由、」等字

[編輯]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嘅筆順(重點:先橫後豎,最後寫末橫)。
日本嘅筆順(重點:先豎後橫),亦係傳統寫法。

注意:「甲、申、用、甪、 、甫、羊、丰」等字嘅中豎下方穿頭。無論古今中外,中豎都係最後寫,同上例唔一樣。

「有、右」等字

[編輯]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嘅筆順(重點:先橫後撇)。
日本嘅筆順(重點:先撇後橫),亦係傳統寫法。

注意:「有、右」等字嘅首兩筆嚟自「又」字古文,因此傳統書法同日本筆順係噉樣。但「左」字首兩筆嚟自「𠂇」字古文,無論古今中外,皆先橫後撇。

「皮」字

[編輯]
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嘅筆順(重點:先折後撇)。
日本嘅筆順(重點:先撇後折),亦係傳統寫法。

流派同地區兼備嘅差異

[編輯]

有啲字唔同嘅書法流派、唔同地區規定中,筆順皆有分別。就譬如:

「必」字

[編輯]
傳統書法筆順,如歐陽詢《千字文》、王羲之《樂毅論》。
日本嘅筆順,亦係一種傳統寫法,蘇軾《新歲展慶帖》、鐘繇《宣示表》亦係噉。
中國大陸嘅筆順,董其昌《濬路馬湖記》亦係噉。
另一種書法筆順,如趙孟頫《與山巨源絕交書》。
台灣、香港嘅筆順,傳統書法上唔會噉樣寫。

「艹」字

[編輯]
台灣嘅筆順,褚遂良《雁塔聖敎序》、田蘊章田英章嘅書法亦係噉。
香港嘅筆順,王羲之《蘭亭序》、《金剛經》亦係噉。
一種書法筆順,如米芾《蜀素帖》、趙孟頫《煙江疊嶂詩》。
另一種書法筆順,如歐陽詢部份字跡(另一部份就同王羲之一樣)。
另一種筆順,容易使橫筆相連,變形作三筆。

「臣、區、叵、医、匿」等字

[編輯]
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目前嘅規定。「𠃊」筆比照「辶、廴」部件,最後才寫。
傳統書法筆順,拆開「𠃊」筆。亦流行於日本書道。
另一種書法筆順,亦係拆開「𠃊」筆。
現代寫法,由外至內。

作用

[編輯]

筆順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漢字嘅書寫速度同美觀性。

例如話:「夾」、「爽」兩字,若先寫中間(「大」部件),再寫左右(「从」部件、「㸚」部件),字體容易變得寬扁。因此正常嘅筆順,皆先寫「一」,再寫「从」或「㸚」部件,最後才寫「人」[1][2]

註解

[編輯]
  1. 「夾」之筆順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9年6月13號,.。
  2. 「爽」之筆順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7年3月5號,.。

出面網頁

[編輯]
臺灣筆順:
大陸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