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 logo
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37373?lang=b5https://www.soundofhope.org/post/637373?lang=b5
海底世界。
潛水員找到日本與那國的海底遺跡。(圖片: Wikimedia Commons/Vincent Lou,CC BY 2.0)

金字塔、巨石陣、飛機場和大石牆 海底世界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金字塔、巨石陣、飛機場和大石牆 海底世界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希望之聲2022年7月14日】(編輯:陈雯韵) 水下的世界帶有許多的未知和神秘感,要想完全探知水下的一切,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知道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分屬陸地與海洋,以大地水準面為基準,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29.2%,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千米, 佔地球表面積的70.8%,海陸面積比為2.5:1,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圍、分割所有的陸地。

密歇根湖底巨石陣

第一批居住在英國的人,在我們所說的“石器時代”中是狩獵採集者。在石器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英國通過陸橋連接到到歐洲大陸。人們追逐他們狩獵的鹿和馬,來來往往於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在大約10,000年前,英國才被海峽隔斷與大陸永久分離。在那之後,遷徙到英國本土的人建立了巨石陣,讓它成為如今全球最著名的石碑建築之一。巨石陣中幾個重要的位置,似乎都是用來指示太陽在夏至那天升起的位置。而從反方向看剛好就是冬至日太陽降下的位置。除了太陽之外,月亮的起落點似乎也有記載。

雖然巨石陣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但它並不是全球唯一的存在。2007年,水下考古學家小組使用聲納對密歇根湖底勘測時,發現水底一些石柱排列成環狀結構,直徑約12米,巨石有3.5到4英尺高,約5英尺長。在其中一個石柱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乳齒象的圖案,其中能清楚的看到象背、頭、軀幹、象牙、三角形耳朵和腿部分的輪廓,但是要知道這種動物已滅絕近1萬年。

日本與那國海底遺跡

自1995年3月以來,潛水員在沖繩附近直至Yonaguni(與那國)島的海域發現了八處分散的遺址。第一處遺址是一個有趣的方形結構,並不很清晰且被珊瑚覆蓋,以至其人造部分無法確認。

之後,一位潛水運動員在1996年夏天意外地在歐可納哇南部海面以下40英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帶稜角的平台,無可質疑地為人工產物。經過進一步搜尋,不同的潛水小組又發現了另一個紀念碑及更多人工建築。他們看到了又長又寬的街道,高大宏偉的樓梯和拱門,切割完美的巨石;所有這些被以前所未見的直線型建築風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在隨後的數月中,日本的考古學界參與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挖掘工作。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同首先發現這一遺址的業餘愛好者們在離酉那谷尼島不遠處、沖繩以南300英里的水下100英尺處,發現了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形結構。這一龐然大物長240英尺、寬600英尺、高90英尺,坐落於一個看似用於舉行儀式的寬闊地帶,兩側有巨大的塔門,其歷史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8000年,因此人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

1800米深海現史前文明的機場建築

在2018年8月,一名業餘的考古學家Mac Mciver發現,在太平洋的海底存在着一個龐大的水下結構,他是藉助於谷歌地圖在北緯6° 04′ 56″ 、西經86° 03′ 16″ 的位置上發現了它。這位業餘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是來自於史前文明的建築廢墟,但目前為止科學家並沒有給出準確的定論。

據他介紹,在南美洲哥斯達黎加科科斯島東北約80千米處,水下約1800米左右的位置,有一個大型結構。這裡的結構跨度長達150千米,每個疑似跑道的結構寬度達到了8000米左右。這處巨大的結構和現代機場的區別就是一個在水下,一個在陸地,並且這處水下的結構大到非常誇張!

從該結構來看,這裡曾經的科學技術水平應該很高。詭異的是它們又處在1800多米深的海底,不由讓大家想起一個史前文明沉入海底的故事!因此有些人懷疑,這是不是傳說中淹沒海中的亞特蘭蒂斯文明。

流傳已久的亞特蘭蒂斯文明,最早被記載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里,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毀滅,在不到一天一夜的時間裡就完全沉入到了大海。據說亞特蘭蒂斯擁有高度發達的文明,並且出現了國家以及城邦。亞特蘭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對大海有着強烈的崇拜。電影《海王》正是以此為背景,描寫了亞特蘭蒂斯文明的現狀。亞特蘭蒂斯文明被很多人所知,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們會真的找到它。

比米尼群島大牆

1933年,美國著名預言家凱西預言:“亞特蘭蒂斯”大陸會因地殼變動再度隆起而在海中出現,時間大約是1968~1969年,地點是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比米尼島一帶。對於這段預言,正統的科學家大都嗤之以鼻。隨着1945年凱西去世,人們早已把他的預言忘得一乾二淨。

1967年,美國飛行員羅伯特布拉什在飛越佛羅里達州海外的比米尼島上空,發現附近海域的水面下幾米深的地方,有一些類似於人工建築物的實體。於是邁阿密博物館工作的華倫坦先生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這片可疑水域進行了實地考察。許多著名人士參加了這項考察工作,包括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和發明家雷彼科夫、宇航員埃德加 米切爾和法國潛水員雅克 馬約爾。

考察結果表明:在水下4至5米的地方,的確有一道“T”形結構的石牆,高約0.9米,長約70米,它穿過海底淤泥繼續以10米寬的模樣向遠方延伸,斷斷續續,直到540米遠之處仍有發現。石牆由整齊的條石組成,條石邊長約5米,厚50厘米到150厘米不等,是用一種類似水泥的東西膠合起來的。

人們把這道宏偉的水下建築物叫做“比米尼之牆”。 雷彼科夫在《另一個世界》雜誌上撰文說:“這道牆的正面十分挺拔,牆上的石頭砌得十分平整,使整個建築牢固平穩。”

對於“大西洲派”來說,這是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確證。但是,許多科學家提出懷疑,認為這只是“因為靠近海岸,岩石受到海水侵蝕所形成的自然現象”,人類在比米尼大牆的形成過程中沒有起任何作用。

對於這種懷疑,另一位熱心的考古學家艾爾曼博士通過實地調查,作了正面的回答:

1、在自然侵蝕狀態下,那些石頭不可能變成這般模樣的魚卵狀石灰岩。

2、大小一定的石板,排成540米的直線,尤其是正方形與長方形石塊的交互排列,除了人工,別無可能。

3、如果是水的侵蝕或者岩石龜裂等自然現象,它必定是岸邊岩棚的一部分,其底部必然和島嶼連接。然而,比米尼石牆獨立於海底灘塗,與岩岸毫無關聯。

4、如果是波濤侵蝕的結果,它的走向就應該同海岸線平行,而事實上,它的一端卻向海洋傾斜。

5、尤其重要的是,艾爾曼的實地測量表明:比米尼之壁平面的任何一個地方,水深都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它的表面在一道水平線上,可見,它確實是一個人工建築。

後來,艾爾曼又在海底發現了許多長10米的四方形長柱子,其質地肯定不是石頭,它由一種我們還不了解的未知材料所構成。 有一位叫庫斯托的法國機長親自下海,用一架小型排泥器在岩石下排除淤泥後發現,全部岩塊都建築在一系列的由小型柱子構成的基座上。

此外,巴哈馬群島有許多海下洞穴,大多在海面50米以下,裡面有許多鐘乳石和石筍。我們知道,石鐘乳、石筍只能由帶石灰質的水,在空氣中經過幾千年的滴落,凝聚而成。可以肯定的是,洞穴所在之處曾經是高出海面的陸地。它們是什麼時候沉入海底的呢?專家們從洞壁上取下海底沉積物化驗,結果表明,它們是在12000年以前形成的。

越來越多的證據讓人不能不相信神秘的海洋底下存在高度發達的文明,這些殘留的史前文明遺跡遠超過現代人的理解能力。這些發現卻遭到無意或有意的忽略,因為在這一荏人類之前曾經存在於地球上的人的歷史遠比現代人知道的要複雜、神秘得多,而且文明程度也遠在今人之上。

古巴著名地理學家之一埃特雷迪這麼說:你必須時時準備接受一些你料想不到的東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現有框架中的東西、或是現有知識無法告訴你的東西。也許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沉,才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地理環境。所以不難想像,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麼很可能一度、甚至幾度毀滅於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跡在地殼變動或海水上升後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責任編輯:李靜柔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文章

更多 >

最新文章

更多 >
中國廣播台
美國聯播網
粵語台

热门文章

更多 >

最热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