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玄奘译经时所做的奇梦说起

font print 人气: 193
【字号】    
   标签: tags:

唐玄奘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唐僧,他在取经归国之后,就投入到翻译佛经的事业之中。然而由于在唐玄奘以前翻译佛经的人常有一种很坏的翻译习惯:就是经常擅自改动原文的格局、文体,甚至是擅自的删节。当时协助玄奘译经的翻译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了这种坏习惯的影响。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唐玄奘在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因为梵文本有二十多万颂,由于受这种坏习惯的影响,他的助手建议玄奘删掉一点,玄奘自己也觉的有道理,就听从了大家的意见,“除繁去重”,删除了一些相类似的内容。

没想刚一这样做,唐玄奘就在晚上做了一个奇梦,他梦到自己忽然身处很危险的地方,爬到高山上又噗通一下从山上掉到了山谷里;接着又梦见自己在跟猛兽搏斗,费了很大的力气,乃至汗流浃背,才能解脱。唐玄奘梦醒后悟到这是神佛在警告自己:不可对佛经进行任何的删改变动。第二天一早:他马上通知相关的翻译人员,将经文按原文重新翻译,不得有任何的删改变动之处。

正因为如此,唐玄奘翻译出来的佛经是相当可靠的,据说后来有人把唐玄奘翻译出来的佛经倒译回梵文,发现和印度的梵文原本几乎一样,由此也可见玄奘的翻译真是准确无误无漏啊!

玄奘译出的佛经忠实于原文,对中国的佛教,中国的文化都起了很正面的作用。然而在中共邪党对法轮大法的邪恶迫害中,我也发现一些佛教败类,利用玄奘法师忠实原文译经准确这一点,以偏概全的说历史上佛教的佛经在流传过程中没有错误,字字句句都是佛的东西,再以此来攻击法轮大法。

玄奘译经无误,只能说是佛教流传过程中在玄奘译经这一个环节上无误,并不能说在佛教流传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无误,而且玄奘译出的佛经只是佛教经典中的极小一部分而已。佛教败类耍的是一个以偏概全的把戏。其实只要能在自由环境中能正常思考的人都不会受其蒙蔽,反而会看穿这些佛教败类的丑恶面目。

佛教在东汉时开始系统传入中国,佛经的翻译基本上也是由此开始的。最开始参与译经组织的人员往往很少,一般两人居多,其中一人会胡语或者梵语,一人晓汉语。但因为佛经是口口相传的,难保没准儿会念错,于是会另外再增加一人在旁做校正,所以最早的译经组织一般就是两三个人,后来人数才渐渐变多。到了东晋前秦时高僧释道安才比较系统严格的,创立了专门的“译场”去翻译佛经。这样过去的佛经,其中不少在翻译过程中就有偏差乃至错误。

唐玄奘之所以西行求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佛经的翻译有很多不准确乃至错误的地方。由于佛经的庞杂等原因,唐玄奘能带回国的只是当时印度佛经的一小部分;而且玄奘自己也只主持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后就去世了。

就是印度佛经原典的本身也是在释迦牟尼佛离世约五百年后,第四次佛教结集时才系统形成文字的,在此之前一直基本上靠口传。那么在这五百年的口传中,绝对不可能保持一点也不走样,而且事实上一直不断的有人有意无意的进行增删改动。就是佛经系统形成文字后,在其不断的在流传中,传抄中,在翻译中也不断有人有意无意的加上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只要翻看对比不同年代译的佛经就会发现很多。

下面就仅举佛教常用的《金刚经》为例,来说明这一事实:在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金刚经》中有一首偈文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前期的菩提流支所翻译的《金刚经》中,就在这首偈文的后面接着增加了:“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再往后到了南北朝后期的南方陈朝时的真谛所翻的《金刚经》中后面又接着增加了:“由法应见佛,调御法为身,此法非识境,法如深难见。”

佛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失真,不断有人掺杂自己的东西,这一点不光今天有人发现,就是古代也有人发现。东晋高僧释道安也说过:“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喜事者以沙糅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农者禾草俱存,后稷为之叹息;金匮玉石同缄,卞和为之怀耻。安敢预学次,见泾渭杂流,龙蛇并进,岂不耻之!”

释道安之后的高僧释僧祐也说:“近世妄撰,亦标于末。并依倚杂经而自制名题。进不闻远适外域,退不见承译西宾, ‘我闻’兴于户牖,印可出于胸怀,诳误后学,良足寒心。既躬所见闻,宁敢默已。呜呼来叶,慎而察焉。”

在《开元释教录》也专门指出: “魔教竞兴,正法衰损,自有顽愚之辈,恶见迷心,伪造诸经,诳惑流俗,邪言乱正,可不哀哉。今恐真伪相参,是非一概,譬夫昆山宝玉与瓦石而同流,赡部真金共铅铁而齐价”。

佛教的佛经在其流传过程中真的是不断遭人添加删改,真的早就面目皆非了!在现在的佛经中,当年大觉者说出的法真的已经不多了,那些在不同层次上自作聪明胡乱下定义做解释的东西反倒是相当的多!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9/11/54799.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侍郎很欣赏他的勤劳,对他大加夸奖。主簿请示说:“大人除夕夜到此,现已三更了,天寒地冻的,我这儿有除夕酒肴,献上一杯,不知如何?”侍郎笑着接受了,喝了数杯,回到陶庄公馆。感到疲倦,于是解衣而卧,梦中依旧骑马巡河,但觉得所到之处,并非刚才看到的景色。
  • 萧统病逝时,年仅三十一岁。粱武帝亲自来到东宫,扶着太子的棺柩失声大哭。太子仁义有德,人人皆知。死后,朝野都都感到惋惜。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宫去凭吊,满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国各地的百姓和守卫疆土的士兵,听到他死去的消息后,都十分悲痛。
  • 曾石在一次战事中打了败仗,在他将要被朝廷行刑处决的时候,哭着对他的部下们说: “皇上非常愤怒,我死也是罪有应得,但我的老婆孩子们,又怎能让他们流落到边疆,成为沟中的死尸呢?”王环哭着说:“您不要担心,我一定能够想办法让他们回家。”
  • 叶广彬,字大宜,号月窗,明代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能背诵上万句诗文,原先对科举诗文十分精通。但后来看到父亲那么大年纪,依然是生员,就辍学不参加科举,管理一些农田杂事。但是读背诗文,依然如故。众家经学、史学以及阴阳算术,没有不通晓的,人们都说他博学多识,堪称一代奇才。
    叶广彬相貌有些呆板,外表看上去,仿佛是一个没有什么能耐的人,他见人时说话很拘谨、脸色紧张;面对别人时,格外恭顺。
  • 清朝巡抚田兴恕年轻未发达时,以割草为生,乡里有一个姓朱的富人,兴恕割了草就挑到他家去卖。一天去晚了,朱富人已经买了草,兴恕很懊丧,想到一日饭食没有着落,倚门感叹。
  • 清代名臣纪晓岚,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讨饭行乞的妇女,她对婆婆特别孝顺。有一次,她自己饿的跌倒在路旁,但她手里讨来的一碗饭却捧的紧紧不肯撒手。她嘴里还不停的叨念说:“婆婆还没吃饭呢!”
  • 清朝咸丰年间,龙汝霖出任山西高平县知县,清政爱民。后来山西发生饥荒,汝霖先出仓粮贷民,然后向上陈请后离任。
  • 谈绰,字公绰,性情刚烈正直,是明太祖洪武年间人士。因其才学被朝廷征召,奉命到苏州督察,郡守李某送给他一百两黄金。谈绰一见便说:“太守不了解我”,而拒收黄金。李某退而钦佩慨叹谈绰正直的节操。
  • 清代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内务府官员在阅读“邸抄”(内部情况交流性质的文件)时,发现景山某部门丢失了几件古玩。官员怀疑是挑土的工人偷去了,于是召集了所有干活的数十人来,准备审问一番,看能不能找到点眉目。
  • 那人驼背弓腰,用竹竿来捕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从来不会失手。孔子走上前去,拱手行礼,问道:“先生技术如此娴熟,有什么道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