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10)

【故国神游】远水无人公自渡 独棹孤舟尽日横

作者:宋紫凤
立于秋风亭上,一川江水横亘目前,寇准脱口吟道:“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大纪元制图)
font print 人气: 569
【字号】    
   标签: tags: , ,

巴东之地有江,江边有亭,名曰秋风。立于秋风亭上,一川江水横亘目前,特别是在波平浪静的时候,独对远水接天,久也不觉其单调。而在这秋风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凭栏而立,望着一叶孤舟,浮在为水汽与宿雾染青的江面上,从早至晚,脱口吟道:“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东县令寇准。

初来此地,尚值秋天。走在千林蔽日的山中,仰天惟见鸟道入云,侧耳时闻老猿清唳,竟有种一赴绝域的孤寂。更何况,寇准少年得志,十九岁举进士,却突然来到这深山穷谷,未免望孤驿而伤羁旅,听风雨而动乡情。

不过,寇准毕竟是寇准,把小小的巴东县令做得有声有色。当地土人多以狩猎为生,寇准劝民务农,将这一方穷乡僻壤治理得地无旷土、人无游民。他又使人铸造了一只硕大的秤锤,置于巴东公堂之下,以示民情重大,务求公平。又于县衙大门的楹联上大书“铁权长镇江风静,明镜高悬天下安”。于是不出半年,巴东县政通人和,四方晏然。土人敬爱之,呼其为“寇巴东”。而他在县衙庭前亲手种下的双柏,亦为土人比作召公甘棠。此外,寇准又于江畔建白云、秋风二亭,常于公务之暇登临眺望。每值此时,他隐然觉得自己如同一只小舟,因为不甘寂寞,注定宦海沉浮,因为不愿逐流,每每搁浅江心。

——是的,在命运的江心上,寇准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孤舟。

从他出生时,既因双耳垂为肉环而与众不同。而他也自疑前世尝为异僧,所以这一世,虽然少年得意,仕途早达,心中却总有一种遗世独立的萧瑟,此不同于他为政时的雷厉风行,亦不同于他平日里的豪放不羁,那样的一位不为人知的寇准,大概也只能在他的诗文中寻见,盖如其《秋思》词中所写:“搘颐当此景,无语夕阳中”。

至于青年时的他,则因少年老成而成为同辈人眼中的另类。说其少年老成,不只是因他写得出“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样旷远如终古的诗句,也不只是因为他十九岁即成为大宋朝最负盛名的龙虎榜的探花,更因他虽年少不免傲物,却绝非浮薄之辈,虽然锐意进取,却绝不取巧钻营。寇准当年高中进士,将赴殿试时,有人对他说太宗素来不喜青年举子,以为年少轻薄,往往于殿试时罢去,不如增报年龄。寇准答曰:“我方进取,岂可欺君耶? ”

及其日后回至京师身居高位,依然特立独行,不通事故,每有意外之举,惊动上下。譬如淳化二年(991年)大旱,太宗招近臣问以时政得失,众人不过是答些天数使然之类的空话。惟有枢密院直学士寇准抗声答道:“《洪范》讲究天人之际,感应不虚,此番大旱,必是刑法有所不平。”太宗闻言不悦,问寇准有何不平,寇准却请太宗先召二府大臣。及众臣皆至,寇准当众说出参政王沔徇私枉法之事,王沔当即被罢,太宗由是乃知寇准可用,擢为枢密副使。寇准刚直无所顾避,震动朝堂,以至时人传曰:“寇某上殿,百僚股栗”。

又如寇准官至参政时,一次奏事殿中,一语不合,太宗怒起,寇准竟扯住太宗衣角,请他重新坐下,一定把事情议定才行。虽然当时太宗颇觉有拉拉扯扯不成体统的尴尬,但事后,却对寇准深为嘉赏。太宗尝对人说:“朕得寇准,犹唐太宗之得魏徵。”

其时,朝堂之上颇有骨耿之臣,譬如治蜀名臣张咏,又如左司谏,知制诰王禹偁。所谓人以群分,寇准与张咏交游最久,王禹偁与张咏乃是亲家,与寇准亦颇相雅重。不过寇准的刚直严毅又与此二人有所不同。在张咏的眼中,寇准实在有些太率性而为了,所以张咏评价这位老友,说他有奇才,却少学术。而一向被人视为不够包容的寇准对这位长他十多岁的老友却甚是宽容。无论是布衣之时,或是位至宰相,对于来自张咏的一些不大顺耳的批评或劝告,寇准或一笑纳之,或一笑了之。至于王禹偁,在寇准看来,则古板得实在索然寡味。寇准为人性豪奢,好夜宴,喜剧饮,又因其酷好《柘枝舞》,而得了“柘枝颠”的绰号。 ——率真如儿童,这是寇准刚直甚至狷急之外的另一面。

有人看不惯寇准动辄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派,以为其摆阔。其实寇准的轻财实在只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旷达,并且也真的只是“摆”阔而已,而他日常的生活却清俭到近乎寒酸,颇似韩愈所谓“檐石之储,常空于私室;方丈之食,每盛于宾筵”。寇准出入富贵四十年,所得俸禄大都施予宗党故旧,一生不置田宅产业,宦迹所至或寄宿寺院,或租屋赁宅。他的居所更是简单的可以,只床前那幅青帏帐就已用了二十年,时有破损,即命人缝补。人或不解,寇准笑曰:“青帏虽破何妨,不忍用之既久,却因一朝破弊而丢弃”。寇准的另一位布衣好友魏野,拜访他的陋室时还为赋一诗,有句云:“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而这话日后竟传至北朝辽国,多年后,辽使来到东京,还专门打听哪一位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寇准直行正道,自然少于变通,不免树敌招谤,而罢官外放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谪臣的境遇往往凄凉,而寇准的谪宦生涯却大为不同,在青州,他常常会客剧饮,使人舞《柘枝》,每舞必尽日;在邓州,他纵酒夜宴,燃烛达旦,又自创制烛法以消遣,以至数年后,邓州花烛甲天下,虽京师不能造,云是寇莱公烛法;在凤翔,他的“柘枝颠”愈加严重,每舞柘枝竟至数十遍,数十年后,尚有凤翔老尼自云是当日莱公柘枝妓,而她讲起寇莱公好柘枝的故事,就像白头宫女说玄宗;在河阳,河畔亭上还留有寇准的墨迹,使人想见他当日徘徊此地,一路吟诵,从堤草春风直至夏日鸣蝉,从霜林秋雁直至残雪寒山⋯⋯

大概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在经历了两次谪宦生涯后,四十三岁的寇准终于回到京师,并于次年官拜宰相。不过特立独行似乎是寇准不能摆脱的宿命。连他的拜相之日都那么与众不同。当然,这种不同却不是什么腰金衣紫的富贵荣光。此时,辽主与萧太后的大军正节节南下,二十万契丹铁骑扬起的尘霾笼罩大宋朝野。寇准应宣上殿,趋步从容。仁弱的宋真宗望着眼前刚不容物、固执率性、常常不讨人喜欢的寇准,忐忑的心情终于松弛下来,他确信,他所需要的那个能够乾纲独断的宰相就在眼前。#

(未完,接【故国神游】北宋篇11)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萧何是大汉开国第一相,他的生平被记载于《史记》,流传于《汉书》,两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萧何的名字依然家喻户晓。而每当人们提到他时,不暇思索开口即来的却总是那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公元前300年的一天,被秦人称为“智囊”的秦相樗里子在卧榻之上将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他说出了一生中最后一个预言——“百年以后,将有天子的宫殿夹立我的墓旁”。樗里子去世了,被葬于渭水南岸的章台之东,秦人以为大概后世的某位秦王将在此地大兴宫室吧,谁又能想到,一百多年后,秦时的明月之下,迷离着梦色的已是汉家的宫阙。樗里子的墓右,是大汉天子的长乐宫,墓左是大汉天子的未央宫,而樗里子墓的位置正应对着夹于两宫间的武库。
  • 人的命天注定。信也不信,由你,是也不是,交由历史评说。
  • 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虽说大汉一统,中原初定,而大汉王庭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经历了刘邦对异姓王的诛杀、吕雉对刘姓王的清除,直至公元前180年秋八月,吕氏灭门,一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动荡嘎然而止。而此时远在代地的皇子刘恒已经平平静静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这在命运中沉浮的诸皇子中,实为异数。
  • 公元907年,唐哀帝禅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局。短短五十年间,中原朝廷已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边又有大小藩镇拥兵自重,是为十国。而契丹趁乱,取燕云十六州,建大辽,自此北方藩篱尽撤,辽朝始为中原之大患。
  • 元960年,三佛齐国使臣来朝,及至东京汴梁,才知道今日中原已是大宋天下,驾坐紫宸殿中的新帝王乃是受禅登基的大宋皇帝赵匡胤。使臣将贡物进上,其中最为贵重的是一只通天犀,犀中有纹,形如龙擎一盖。宋太祖托犀在手,审视着犀中的纹路,却发现这龙纹的形迹象极了一个篆体的宋字,心甚讶之,于是用这只犀角饰于革带之上。
  • 行山下,北伐的大军拔营回师。数日前,他们刚刚收复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准备举兵东向进取幽州之际,周世宗却一夜病倒,不省人事,于是进取计划只得放弃,北伐之师功败垂成。此刻,士兵们士气低落,军将们忧心忡忡,这其中也包括了水陆都部署赵匡胤。他不时驻马回望,一顾再顾。在他的身后,是太行山的北麓,向着东北方向蜿蜒而去。以这条山麓为界,其西北至东南分布着燕云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则是契丹铁骑无法越过半步的长城。自然这些都在赵匡胤的视野之外,而他此刻极尽目力所望见的,是如兵气结成的阵云,弥漫在太行山上,终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誓碑蔽以黄幔,藏于太庙,立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将修文德以致治作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开有宋太平气象。而普天下的读书人,更是生逢其时,得遇了一个属于士大夫的时代。
  • 扶摇子站在太华山云台峰顶,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乱世,天下板荡;其上则是景云含彩,明星璀璨;其内,尽是五行布阵,太极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谓希夷者,听之不闻是为希,视之不见是为夷,不过扶摇子却于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时见云光鹤影,依稀可辨广乐天音,而这些却不是凡夫所能知晓的了。
  • 《逍遥游》写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又将“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想来扶摇子以抟为名,图南为字,亦怀大鹏之志,将做逍遥之游。譬如此刻,扶摇子下山而去,如白云之出太华,倏忽之间竟至潞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