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2日報導】蔣經國與11位民間友人的故事(2)
(中央社台北12日電)故總統蔣經國生前認識的11位民間友人,談起這位對台灣發展影響深遠的總統時,經常提起蔣經國深入基層,廣聽民意後,迅速形成政策的風格,如此的行動力值得政治人物借鏡。
71歲的黃斌璋身體十分硬朗,談到昔日與蔣經國相識的往事時,滔滔不絕,眼神中還露出往日風采,他最肯定的是蔣經國果斷的效率。
有一年,蔣經國希望了解農民的生活,當年擔任大溪鎮長的黃斌璋表示,「說實話,現在農民的生活跟一級貧戶沒有兩樣」。蔣經國納悶地說,「為何會如此?」黃斌璋說,農家的生活很苦,稻米收購價格不高;有些農戶生活比較好,那是農家子弟到外地工作,賺錢貼補家用,根本不是務農所得。
蔣經國接著到附近幾處農田和四合院與農民聊天,發現問題的確很大。1、2個星期過後,政府宣布調高稻米收購價格,黃斌璋說,「這就是行政效率!」
黃斌璋還回想蔣經國對他說過的話,「鎮長就是土地公,土地公就要帶我去看最真實的民間生活」,也由於蔣經國的直率,讓他有機會反映基層的聲音。
桃園大溪黃日香第三代傳人黃文彥說,當時的大溪鎮長希望可以有一條橋供大型車輛通行,結果短短不到兩個月,大溪對外的武嶺大橋就有工程單位開始測量準備施工。
蔣經國在南投的友人張讚盛過世20多年,但他的兒子張俊敏回憶說,中潭公路拓寬案核定前,蔣經國曾在到訪張家時,詢及張讚盛有關路線的問題,由於北山村原路段兩端都是下坡,其中一邊又是急轉彎,附近的北山國中小學生上下學面臨交通安全威脅,若能改走外環將可降低車禍發生。
沒過多久,當時的交通部長林金生實地探勘,經評估認為張讚盛建議比原規劃路線好,最後北山段敲定改走外環,後來證明這樣的改變是有必要的。
張俊敏說,蔣經國在基層探訪民瘼、討論問題時,傾聽民眾的意見,並很快成了決策的思考方向,值得當今為政者學習。他並感嘆說,很多官員雖然學到他的親民,但沒有學到蔣經國的果斷、效率。
蔣經國在屏東恆春的民間友人龔新通,直稱這位平民總統「伊是正港的領導人!」
民國63年5月,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到恆春視察,當時擔任恆春鎮長的龔新通蹲在地上畫圖,為蔣經國簡報,訴說興建後壁湖漁港的重要性,沒想到蔣經國也蹲下聆聽,並交代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就用中美基金去做」。
「這就是經國先生厲害的地方,他做決策永遠都很快,而且在行動中做決策。」龔新通對蔣經國敏銳與馬上解決的果斷力印象深刻。
蔣經國當年曾以步行方式,從鄉公所一路走到菜市場,並與沿路民眾打招呼致意;甚至穿著汗衫拜訪漁民,那時,後壁湖漁港有22間漁民草房,蔣經國交代要蓋漁民的國民住宅,好讓漁民在漁船回航後有好的房子可以住。
「一斗米多少錢?」則是蔣經國到菜市場巡視過程中所考問的問題,蔣經國認為,「擔任地方首長,要了解百姓的動態」,龔新通從此以後都特別留意民生物資價格。
與蔣經國互動過程中,龔新通說,他擔任公職一點都不敢懈怠和馬虎,「經國先生這麼賣命的為百姓服務,我也要像他這麼賣命,不能說把他的言行當座右銘,而是一種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