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國科會22日舉辦學術成果記者會,經過台灣6間醫療院所逾4千名受試者實驗發現,冷切除大腸息肉效果比熱切除更好,不僅減少並人數後出血率、降低醫護負擔,這項研究成果更登上美國內科醫學會官方期刊,有望改寫未來標準治療模式。
國科會推動「台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計畫」(TCTC),是由台大新竹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三軍總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義大醫院等6家合作,主要鎖定大腸鏡切除息肉手術,經過本土4千多例臨床試驗,成功證實冷切技術的術後出血,效果比熱切好。
台灣綜合診療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傳統上大腸鏡切除息肉,均以金屬線圈套住病灶後通電切除,除了較容易切割組織外,同時燒灼血管被認為能減少術後出血併發症,但臨床上術後出血仍不在少數。
邱瀚模說,國外目前發現冷切除似乎比較不會傷及深層血管,術後傷口不易紅腫發炎,但過去比較熱切、冷切方式的臨床試驗療效指標,都是病灶切除完整度與施術時間等,沒有以「出血」作為主要療效指標,坊間醫師也流傳不通電的冷切不太會流血,但仍缺乏相關醫學實證。
團隊納入4,270名大腸息肉0.4到1公分的受試者,其中2,137名分派至冷切組,2,133名分派至熱切組。結果顯示,冷切組、熱切組分別有8名(0.4%)、31名(1.5%)受試者在切除息肉後發生出血;嚴重出血者則分別有1名(0.05%)與8名(0.04%),落差相當懸殊。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TCTC一開始讓台灣醫師看到世界各種臨床,如今讓世界看到台灣,登上今年2月美國內科醫學會期刊《內科學年刊》。他說,相信未來1公分以下的大腸息肉冷切,將被列為國際相關指引成為標準治療。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