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今天我們接著來介紹科學家海華《給凡妮莎的信》這本書。在前兩集中,我們介紹了真實世界中的仙女們、能呼風喚雨的超能力人士和心理學大師榮格經歷的靈異事件。今天再來給大家介紹書中更多有趣的故事。
盲視(Blindsight)
在上一集的最後,我們介紹了大腦錯誤解讀信息給我們製造的幻覺。而大腦對於信息的最終解讀權是由哪裡掌控的呢?大腦皮層。今天的故事就從大腦皮層說起。先來看一小段視頻。
您能相信視頻中這位在障礙物之間穿行自如的男子是位盲人嗎?
這段視頻是神經心理學家格爾德(Beatrice de Gelder)在2008年拍攝的。名為TN的這位男子因為中風損傷了大腦皮層的視覺區域,從而失明,平時走路需要用盲杖。然而,格爾德卻發現,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他也能避開障礙物。然後格爾德就邀請他做了個測驗,也就是大家在視頻上看到的那一幕。
令人驚奇的是,格爾德事先並沒有告訴他前面有障礙物,只是請他往前走幾步而已。而當TN成功完成測驗後,大家問他是怎麼繞開障礙物的,他卻一臉茫然地說,我就是憑感覺走一走啊。如果不是之前再三確定過他是個盲人,還真沒人能相信他的話。因為視頻中的他步履穩健,看不出有什麼停頓和遲疑,甚至還能為了避開障礙物側身貼牆走。這如果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冥冥之中又是哪隻手在領著他往前走呢?
這種神奇的現象就叫做盲視,最先是在一隻叫作海倫的猴子身上發現的。海倫生活在英國心理學家懷斯克朗(Lawrence Weiskrantz)的實驗室中。1965年,它被切除了大腦皮層的視神經,從此就失明了。
然而,兩年後,實驗室中一位細心的研究生韓弗瑞(Nicholas Humphreys)發現,當海倫眼前出現移動的物體時,它的眼睛有反應,還會試著伸手去抓。韓弗瑞覺得這很不一般,就花了大量時間去觀察海倫,結果發現,它居然可以在障礙物之間自由穿行,跟視力正常的猴子沒什麼兩樣。
韓弗瑞於是給海倫設計了一個障礙物實驗,拍成紀錄片後公布了出來。可那時還真沒人能相信。因為影片中那隻猴子看上去實在是太正常了,這弄不好是沒失明吧?不過韓弗瑞的導師懷斯克朗信了。因為他很清楚腦神經損傷後無法再生,所以海倫的視力是沒法恢復的。
後來懷斯克朗在這基礎上搞起了人類研究,結果發現「盲視」現象也存在於人類中。1974年,懷斯克朗公開了他的實驗結果。實驗對象是一位因為腫瘤而不得不切除大腦視覺皮層的患者,跟海倫一樣,完全看不見東西。然而,當實驗人員跟他做「猜猜猜」遊戲的時候,他的猜中率卻高得驚人。比如在一次猜是紅還是綠的遊戲中,他紅色的猜中率達到了70%,而綠色居然100%全部猜中。問他怎麼猜的,他支吾半天說,全憑感覺。感覺那兒有東西就猜綠色,沒東西就猜紅色。
懷斯克朗的論文發表之後,「盲視」這個全新的概念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之後有不少科學家重複過他的實驗,結果發現不少這樣眼睛功能完好,但大腦視覺皮層受損傷的盲人具備這種不可思議的「盲視」能力。而這種能力是怎麼來的,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找不出讓人滿意的答案。
意識從哪裡來?
而這個無解的現像也觸發了科學界一個更深層次的討論,就是人的意識到底存在於哪裡。一般認為,我們的一切行為動作,比如想幹點啥,吃點啥,都是在意識指揮下進行的。那麼意識來自於哪裡呢?大腦皮層。大腦皮層可以說是人體的CPU,各個分區分工明確,各自處理收到的信息,再給身體下達相關的指令。
如果皮層視覺部分損傷,那麼大腦就無法解讀眼睛接受到的信息,也就無法給身體下達「前方障礙物,繞行」這樣的指令。所以理論上講,這些病人是繞不過障礙物,也看不到東西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的表現好像是人身體中還住著另外一個自己,可以獨立處理信息,指揮身體,但我們卻不知道他們的存在。
關於這一點,科學家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像海華這樣比較開明一點的就承認說,人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也就是不通過大腦皮層指揮,也能做一些事情。他舉了個例子,說當我們在聚精會神看一本書,全身心被故事吸引的時候,手邊的那杯果汁會在不知不覺中喝光。而我們拿杯子喝的那個動作,在那時,完全是無意識的。
再來舉個例子。大家可能都遇到過,就是忽然間感覺有人在看自己,然後我們下意識回頭一望,十有八九,就會跟某人的眼神對上。許多一見鍾情的故事就是這麼開始的。那我們是怎麼知道有人在看自己的呢?回答不上來,是不是?跟盲視病人一樣,頂多就是一種感覺,對吧?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像是潛意識中想到了什麼啦,下意識幹了點啥呀,還有那可遇不可求的靈感,變幻莫測,甚至可以預測未來的夢境,在科學界,目前來講,都還是未解之謎。
不過在李洪志先生的著作《轉法輪》中,對這些問題都有非常透徹的解答。比如說,關於夢境,《轉法輪》中就是這樣說的:「在醫學上,說是我們的大腦皮層發生了變化。這是表現在這個物質形式上的反應,其實它是受了另外空間那種信息的作用。」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轉法輪》這本書,保證很多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
好了,關於「盲人不盲」這個故事我們就先講到這兒吧。下面再給大家講一個更有趣的故事,一隻落難的螃蟹是如何改變一位科學家的。
一隻螃蟹引發的討論
螃蟹雖然美味,可惜形象不佳,揮舞著兩把大鉗子四處橫行的樣子,走到哪裡都不受待見。當我們諷刺那些蠻橫無理的人時,會說「冷眼觀螃蟹,橫行到幾時」。
不過,俄羅斯生物學家克魯泡特金(Petr Kropotkin)卻觀察到了螃蟹們溫情友善的一面。那天,他看到水族箱中的一隻螃蟹不知道怎麼回事大肚朝天躺在了箱底,怎麼努力也翻不過身。這時,附近另外兩隻螃蟹快速趕來幫忙,可惜就在快能成功的那一瞬間,功虧一簣,那隻螃蟹又重重地摔了下去。看來兩只螃蟹力量不夠啊,其中一隻轉身爬進了水族箱深處,不一會兒,帶著更多同伴回來了。大家齊心合力,忙乎半天,終於幫這隻可憐的螃蟹翻了身。
克魯泡特金在旁邊默默地看著,心裡挺感慨的,連螃蟹都這麼友愛互助,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怎麼會是弱肉強食?後來他去東西伯利亞地區考察那裡的動物種群,結果發現,在那裡惡劣的環境下,同一個種群中的動物們並沒有為了搶奪有限的資源而互相競爭,而是互相合作謀求生存。
而常年研究沙漠植物的植物學家文特(Frits Warmolt Went)也說,植物界也是如此。他發現,在沙漠嚴重缺水的條件下,沙漠植物群中找不到激烈的生存競爭,也沒有強者排擠弱者的現象。「相反,可用的財產——空間、光、水和食物,被共享和共同擁有。如果沒有足夠的力量讓所有植物都長得又高又壯,那麼所有的植物都會保持較小的體型。」就是說,沙漠中的植物們在缺水的情況下都會主動往矮小裡生長,以確保大家都能有水喝。
自然界的生存法則
那麼海華把這兩位科學家的發現收在書中想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他說,在自然界中,合作、互助、關愛、善良才是生存的法則,而不是競爭。
比如說,有些螃蟹生活在海膽的直腸中,互相幫助獲取食物。一種叫做蜜鷂的非洲鳥會跟一種獾類動物合作,共同尋找它們喜歡吃的蜂巢。生長在岩石上的地衣其實是真菌和綠藻的共生體。真菌負責分解岩石,從中獲取礦物質,並且鎖定水分,而綠藻則負責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營養。合作的結果就是,地衣可以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生長,比如海拔數千米的高山、沙漠和靠近極地的凍土層。還有在人類腸道中幫助我們消化食物的有益細菌群,跟我們也是合作共存的關係。
在同一族群中的情況更是這樣。當南極企鵝們成群結隊離開大本營去捕魚的時候,它們會留下一些成年企鵝照顧幼鵝們,就像是人類的幼兒園。這種現像在其它群居的動物中也很常見。在非洲的野象群中,如果一頭雌象或小象受傷了,整個象群會由最年長的雌象帶頭,承擔起照顧它們的責任,這其中也包括,在危險來臨時不會棄它們於不顧。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草原上的馬鹿逃跑時,它們會形成一個紡錘形的隊形,頭鹿跑在前面,後方有兩隻強壯的馬鹿殿後。當它們跳過溝壑時,跑在最後的那隻馬鹿會停下來斷後,跟捕獵者對峙,直到前面的大部隊消失,雖然這樣自己很有可能成為捕獵者的盤中餐。我們不知道馬鹿們是怎樣訓練出這些勇士的,但這份犧牲精神跟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一樣,是讓我們人類也敬佩的地方。
海華在書中說,地球上估計有16億種不同的物種,每個物種都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個體。這芸芸眾生如果不是以互相合作、互相遷就的方式生存,而是互相競爭,每個個體都以為自己謀取最大福利為目標而努力奮鬥,不去管別人如何,那我們地球將會是一個充滿了吵鬧與紛爭的世界。這樣的世界又如何能保持諧和與平衡?如果沒有諧和與平衡,在這其中生活的生命們又如何能幸福?
別的不說,「物競天擇」的理論提出來到現在不過才100多年的歷史,我們就從一個講究「上慈下孝,兄友弟恭」的古老社會迅速「進化」到了996盛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時代,慈母成了虎媽,孩子們成了雞娃,為了在競爭中生存,我們必須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習慣於各種PK,要學會如何樹立目標,然後為之奮鬥。但這樣的我們,幸福嗎?如果不幸福,生存的意義又在哪裡?而在競爭中日益疲憊的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社會,又可以維持多久?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書中更多有趣的內容,還且聽下回分解。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次見。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