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國智慧系列(14)

【文史】慎終如始 唐太宗奠定三百年大唐基業

作者:柳笛

貞觀十三年(639年),在大唐繁盛輝煌的時期,魏徵上了一封奏摺,裡面引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是說知道它不困難,困難的是執行它;執行它也不難,難得的是善終。

魏徵意在勸諫太宗,堅持奉行德政,慎終如始。太宗英雄出少年,不到20歲就領兵作戰,打下大半江山。在即位之初,他更是勤政自律,實行儉約無為、道德教化的政策,幾年之內開創國泰民安的貞觀治世。然而太宗並不滿足於此,他一直思索著如何保障大唐帝業長久地延續下去。

這是一個自秦始皇起就被提出的重大命題。他說:「朕是始皇帝,後代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至無窮。」然而由於秦二世的殘暴無道,秦朝早早滅亡,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也大抵如此。因而,即使身為天子,太宗依然居安思危,和大臣探討、從歷史取經,尋找保全國家的良策。

貞觀五年,太宗對侍臣說:「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亂。」這時,外族歸順唐朝,國中五穀豐登,盜賊不起,正是國泰民安的清平時期。太宗卻不敢居功自傲,認為是文武百官鼎力輔佐的結果。他也說:「即使明知國家沒有禍患,也要考慮如何有始有終。而且經常這樣反覆思索,才是難能可貴的。」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 226 年)秦始皇走完了削平六國、重整山河的統一之路。(新唐人《笑談風雲》提供)

第二年,太宗向大臣分享讀史的心得。他發現,古時候的君王,很多都想為百姓做事,建功立業,但可惜的是不能堅持到底。比如劉邦,從一介泗水亭長起義,終結秦朝統治,成就帝王大業。但如果他再多當十幾年皇帝,一定會貪圖享樂而使國家變得衰敗。因為他被寵妃迷惑,想要廢掉恭謙仁厚的太子;殘忍地對待開國元勳,謀殺韓信,把蕭何打入大牢,導致其他功臣意圖謀反。

太宗說:「漢初的君臣、父子之間竟然荒謬到這種地步,難道不是難以保全功業的證明嗎?所以我不敢因為天下安定就掉以輕心,而是常懷憂患意識,用歷史上的教訓警戒自己,以此激勵自己將德政堅持到底。」

貞觀九年,太宗再次提出了「善始善終」的話題,希望君臣同心保大唐江山穩固。這樣,數百年後的人讀史書時,能夠為唐朝創造的豐功偉績而讚歎。他還列舉了當時的唐朝超過千代功業的方面:

前代起於亂世的君主大多超過40歲,而唐太宗18歲征戰,24歲平定天下,29歲登基稱帝,武功方面遠超古代;

天子登基後手不釋卷,以史為鑒,施行仁政教化萬民,社會上再現純樸的民風,這在文化方面勝過古代;

周、秦以來,少數民族屢次侵犯邊境,唐朝時他們大多歸順,這是在民族關係勝過了古代。

《貞觀政要》明成化九年內府刊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因而感嘆:「我何德何能,能夠取得這樣的功績?既然已經取得這三個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治國基礎,我們又怎能不善始慎終呢?」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是,有的朝代出現君明臣賢的景象,他們卻無法創造堪比上古聖王時代的盛世。貞觀十二年,魏徵這樣回答太宗:歷代帝王剛即位時,確實以堯舜為榜樣,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後,卻開始放縱自己,驕奢淫逸,無法善始善終。大臣也是,起初受到重用時,他們追慕古代賢臣的風範,懷抱高遠志向;等到榮華富貴時,就開始追名逐利,忘記了盡忠職守的責任。

魏徵認為:「如果君臣雙方都不懈怠,銘記善終的道理,國家就可以實現無為而治,也能超越古人的功績。」太宗稱善,並且終其一生用古代聖王比照自己的言行,虛心納諫,愛民如子,終於將唐朝經營成中華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

這是《貞觀政要》末篇「慎終」的主旨。這部史籍以「君道」開篇,以「慎終」收束,告誡後世君主始於明君,更要堅持如初。這樣有始有終的結構,也展現了作者精妙構思和良苦用心。(系列完)@*#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史記》)

點閱【唐太宗治國智慧】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