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的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而且具有燦爛的藝術成就。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
中國園林早在周朝周文王時就有了建宮築苑的歷史記載。當時的「靈囿」就是早期的園林著作。嗣後源源不斷的在各歷史朝代中流傳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幾千年來流傳到今,中國園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深邃的內涵,一直為近代人們鑒賞、頌揚、弘傳。
事實上,中國古典園林的誕生有其歷史背景,她和中國的山水畫、中國的詩詞及中國的傳統藝術等同出一轍。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佛、道、儒為主的傳統文化引導下所產生。簡而言之,就是信神的文化,也就是神的文化。
這種傳統文化引導人們信神、崇神、敬神、行善。相信輪迴、善惡有報,更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由高層次的佛、道、神掌管和安排。而人生之意義在於回歸自然,返本歸真。所以,古人尤其是當時的士大夫、文人、雅士追求超塵、脫俗,寄情自然山水更憧憬仙山瓊閣詩情畫意。
這些文人雅士的生活情操表現的是內心恬靜淡雅、浪漫飄逸、樸實無華。嚮往的是遨遊名山大川享天地之靈氣,或藏身於深山老林中過隱居的生活,修心養性追求早日成仙得道,修成正果。
古人在遨遊名山大川中領略大自然的薰陶,把在自然中生活中的感受,體現在文字中則成為詩詞;體現在繪畫中就成為中國山水畫;移植到有限庭園空間中就形成了中國園林。實際上,就是將宏偉秀麗的河山用寫意的方法再現於一定的空間範圍內,成為中國園林。
如明朝計成《園冶》一書所寫「多方景勝,咫尺山林」、「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理者相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
又如《園冶》序中敘述「……合喬木參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畫意」。以上描述實際上就是自然山水的縮影,故古典中國園林其本身就是回歸自然、天人合一。
清代錢泳曾指出:「造園如作詩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後呼應……」(《履園叢話》)例如,承德避暑山莊「萬壑松風」其建築群為古松所環抱,遠處的巖壑做陪襯,每當風吹松林時而發出瑟瑟聲浪。鑒於這種意境,深深感動了康熙,使其提筆詩云:「雲捲千松色,泉和萬籟吟皆」。
在中國古典園林景觀中,常用匾聯的題詞來破題。如「網師園」中的待月亭其橫匾為「月到風來」,它用了唐代詩人韓愈的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 (《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秋夜在此賞月,將會深深感到盎然的詩意。
再如「拙政園」西部的扇面亭,僅設一几兩椅,借用宋代大文人蘇軾:「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的佳句抒發一種高雅的情懷和意趣。也就是所謂的「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或是「孤不自成,兩不相背」。中國古典園林不僅具有自然山水的形式美,而且還提升到高境界的詩情畫意中。
宋代文人蘇軾在評王維(字摩詰)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以詩情與畫意總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其畫意是人之感官所感受,而詩情是人心靈所反映的情懷和境界。
眾所周知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能夠識別色、聲、香、味、觸五境,但在此之外高的更高的「境」,只有靠「悟」,只能是通過正法修煉提高層次方可領悟得到,中國古典園林恰恰具有更高的內涵和境界。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