驩兜
外觀
《竹書紀年》記載,陶唐氏領袖堯,初居冀方(今河北唐縣),後遷晉陽(今山西太原),再遷平陽(今山西臨汾)。生活在丹水流域(今丹江,陝西南部、河南西部)的三苗族,首領為驩兜,日益強大,經常侵犯中原。堯率領中原部落聯盟向其進攻,在丹水岸邊與他們大戰,終於擊敗驩兜,迫使三苗求和。堯將驩兜及其部族驅趕到崇山(今河南登封山一帶)。
《山海經•海外南經》提到:「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傳說因為與共工、鯀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4]。現今的崇山在湖南張家界市[5],當地山上驩兜墓、驩兜屋場、驩兜廟等古遺跡[6]。
《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於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有驩頭之國。[7]
《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百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
相關
[編輯]注釋
[編輯]- ^ 《神異經》南荒經云:「南方有人,人面鳥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魚,有翼不足以飛,一名鴅兜。書曰:『放鴅兜於崇山。』一名驩兜。」
- ^ 錢仲聯集釋:「《史記》『鴅吺』,即『驩兜』字。古文《尚書》亦以『驩兜』為『鴅吺』,堯放之於崇山,靳尚、鴅吺皆在南方,恐其為鬼為祟,故欲沉射之也。」韓愈《遠遊聯句》:「繫石沉靳尚,開弓射鴅吺 。」
- ^ 《大荒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人名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啄,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楊是食。」'
- ^ 《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公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衛,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 ^ 《直隸澧州志》載:「崇山,峙縣西南,上與天門相連。山勢嵯峨,頂有村落,其地平曠,可容千人。有八峰,最上巨壟,人傳歡兜冢」。
- ^ 道光《永定縣誌》載:「古歡兜冢,在縣西南崇山絕頂,有巨壟,土人皆以見為不祥。」
- ^ 山海經•大荒南經
這是一篇與中國人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