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投手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在投手丘上投球的投手

投手丘( Pitcher's mound)指的是在棒球比赛中,投手投球的区域。从上面看来是圆形的,比运动场其他的地方还高的堆。中央埋著一块被称为投手板的白色橡胶板。在与棒球非常类似的球类运动垒球中并没有投手丘,而是在一块平坦,圆形,被称为Pitcher's Circle的区域中上面的投手板上投球。

形状

[编辑]

为直径18(约5.49m)的圆形土堆。高度为10(25.4cm)。有点像是倒盖的形状。而埋在投手丘中央的投手板是一块横24吋(约61cm),纵6吋(约15cm)的长方形。从本垒板五角形的尖端到投手板的距离为61呎6吋(18.75m)。在投手要做投球动作的时候,脚一定要踏在投手板上。牛棚里的投手丘,因为要节省空间所以不是圆形,而是半圆柱型的。

规则上的变迁

[编辑]

一般而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投手丘愈近或愈高,投手的投球角度与球速都会比较有优势。但在19世纪时投手投球的区域只被设定为长方形来看,投手丘并不存在。直到19世纪后半,为了不让大联盟的投手在投手丘上有太大的优势,在1893年的规则上,明确规定要在投手丘上(或是投球区域内)设置投手板。之后,随著投球技术的向上,关于投手丘的高度也做了以下的修正。

  • 1904年、加上了高度最高为15吋的限制。
  • 1950年、统一高度为15吋。
  • 1969年、高度变更为10吋,也规定了倾斜度。

1968年,可说是大联盟的“投手年”,在投高打低的趋势下,修订了投手丘必须减低的规则直到现在。又,在1988年日本棒球机构(NPB)也有同样的规则更动。关于投手丘的倾斜度,是以一呎的长度比一吋的高度的比例去建造的,但实际上因为在投手丘的中心有投手板,所以没办法建造的很精准,更不可能在一开始盖棒球场的时候去测量,所以对应整备状况在规则上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再者,投手为了使自己容易投球,有时候会用钉鞋在投手丘上增加或减少土量,所以要作出像规定一样的投手丘其实很难[1]。在投手丘上使用的土的材质也因球场不一样而不同,同一个投手在特定的球场中,对于不同的投手丘也有著不同的习惯程度。

起源

[编辑]

起因为,在投手所站的位置附近草皮较容易乱长,或是因为前晚的大雨使得球场积水等因素,为了要使排水良好而做成的土堆。久了也就变成惯例,所以在巨蛋球场等理论上不会下雨的地方也设置有投手丘。

可动式投手丘

[编辑]

在巨蛋类球场中较常见,为了使地面平坦以举办棒球以外的球类运动。(典型的例子为美式足球)。在东京巨蛋有著可收纳投手丘到地面下的装置。

脚注

[编辑]
  1. ^ 有同一种习惯的投手(如增加土量)时比较不会发生,但是如果习惯相反时(如一个习惯增加,一个习惯减少)时,会发生把对手多增加的土踢走(或是把对手踢走的土补回来)的重复状况。因此,在日本职业棒球,当比赛进行到五局结束时,会用类似耙子的工具(但前方是平坦状,并无齿状)把土堆回平坦的样子。

关联项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