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
死神(英語:Death)是死亡的擬人化身,掌管死亡的神靈。由於死亡是人類必經的歷程,因此普遍存在於各民族信仰及宗教之中,也是小說、電影等流行文化常見的題材。
在某些傳說之中,死神通過強制手段收集受害者的靈魂,導致受害者的死亡,稱之為殘酷收割者(Grim Reaper,通常描述為揮舞著大鐮的長袍骷髏);另有一些信仰則認為,死亡使者(Specter of Death)是一種精神嚮導,祂可以切斷死者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最後聯繫,指導死者前往來世,但對死者的死亡時間及死亡方式,並沒有任何干涉的控制權;死亡之靈(Spirit of Death)或死亡預喻者(Allegory of Death)會在死亡到來的時候,預先向死者顯示死亡的徵兆。
人們對死亡和未知世界充滿恐懼,因此將死亡稱為恐懼之王(King of Terrors);在一些宗教的神話體系裡面,死亡與災難的關係密不可分,死亡天使(Angel of Death)會帶來瘟疫、戰爭、飢荒和死亡收集大量的生命;另一方面,死神與惡魔的形象融合為一體,部分認為死亡是源自邪惡的力量,稱之為死之惡魔(Devil of Death)。
不同地區
[编辑]西歐
[编辑]西歐國家自中世紀以來,死亡的擬人形象就是一具沉默的、活動的骷髏。[1] 祂經常揮舞著長柄的大鐮,收割垂死之人的靈魂。在英國和德國文化裡面,死神通常被描繪成男性,但在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文化中,「死亡」一詞的詞性是陰性,因此女性的死神形象並不罕見。[2]
1800年代後期,死神在英語文學中被稱為「殘酷的收割者」(Grim Reaper),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1847年出版的《人生的循環》(The Circle of Human Life):[註 1][3][4]
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生命不能持續到七十歲以上,或最多八十歲。如果我們在這個期限之前,沒有遇過殘酷收割者的鐮刀,大約在這個時候,我們將會遇見祂。
All know full well that life cannot last above seventy, or at the most eighty years. If we reach that term without meeting the grim reaper with his scythe, there or there about, meet him we surely shall.
死神的概念更早出現於基督教之前,但被基督教化並在中世紀獲得鐮刀、骨架、黑袍、沙漏等的特徵。死神的骷髏形象有很大的程度,是受到中世紀晚期在歐洲基督教盛行的「死亡之舞」的藝術影響。《啟示錄》中的第四個騎士叫做死亡,宗教藝術創作中的形象就是持著大鐮的騎士。值得一提的是,死神的許多名字也可以是指魔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古典神話被污名化,導致死神與撒旦的形象融為一體。[5]
祂的其它部份形象可能是「豐收之神」克洛諾斯(Cronus)和「時間之神」柯羅諾斯(Chronus)的混合,克洛諾斯是代表農業的神,身份象徵的器物是大鐮;柯羅諾斯是代表時間的神,因為時間的流逝,所以衍生出死亡的涵義。由於兩者的名字發音相似,輾轉流傳之下慢慢地混合在一起;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時間之神已經以手執鐮刀的老人形象出現,隨後演變成現在的死神形象。[註 2][6]
死神根據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可能是男性或女性、披著長袍或裸露軀幹、騎著黑馬或骷髏馬、駕馭馬車或小舟、背生黑翅或骨翼、用雙腳行走或漂浮在空中,不一而足。
凱爾特
[编辑]死神在不列塔尼民間傳說中被稱為「昂骷」,祂是在社區內最後一個死者的鬼魂,長相高大、戴著寬闊的帽子及留著長長的白頭髮。祂駕馭著吱吱作響的馬車,上面堆滿死者的屍體,當衪在一幢房子前停下時,就意味著裡面的人將會面臨死亡。[7]
愛爾蘭神話中的死神稱為「杜拉漢」,是個沒有頭的騎士。祂騎著黑馬拖拉的馬車,腋下夾著自己的頭部。祂會停在屋前喊著人們的名字,對方馬上就會死亡。祂也不喜歡被人們窺視,當祂覺察自己被窺視時,會用脊骨作成的鞭子抽打窺視者,或是在那人身上扔一盆血,表示那人將要死去。
蓋爾傳說有個女性精靈叫做「報喪女妖」,會通過尖銳的哭嚎預示人們的死亡。關於她的描述通常是穿著紅色或綠色的服飾,有著長而蓬亂的頭髮,有時是醜陋和可怕的巫婆,有時是年輕而美麗的女子。一些故事敘述報喪女妖其實是個幽靈,通常是被謀殺的婦女或在分娩中死亡的母親。據說當幾位女妖同時現身時,就表示有一個偉大的人已經死亡。[註 3]
蘇格蘭民間傳說有隻黑色、深綠色或白色的大狗,會將垂死之人的靈魂帶往來世,牠的名字叫做「Cù Sìth」。愛爾蘭和威爾斯也有類似的傳說,名字叫做「Cú Sídhe」或「Cŵn Annwn」。
威爾斯民間傳說,格溫納德(Gwyn ap Nudd)是死亡化身的護墓者,帶領著野獵者收集遊離靈魂,並將他們送往死後世界,祂的名字有時是梅爾瓦斯(Melwas)、阿隆(Arawn)或阿法拉赫(Afallach)。
低地國家
[编辑]在尼德蘭和比利時荷語地區,死亡化身的名字叫做「瘦骨嶙峋的海因」(Magere Hein),歷來也被簡稱為海因(Hein)、海因特(Heintje)、海因特曼(Heintjeman)或亨德里克大叔(Oom Hendrik),相關古語稱為「骨頭人」(Beenderman)、「骷髏」(Scherminkel)或「刈草者」(Maaijeman)。[5][8]
在比利時的其它地區,死亡的化身被稱為「死亡的彼得」(Pietje de Dood),上述兩個名字同樣都可以用來指代魔鬼的稱謂。[9][10][11]
日耳曼
[编辑]德國寓言中的死亡化身被稱為「鐮刀人」(Sensenmann)、「死神教父」(Gevatter Tod)或「收割者」(Schnitter),祂揮舞著一把長柄大鐮收割人們的性命。《格林童話》之中有一則關於〈死神教父〉的寓言,喻示世人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在死亡的面前都是一律平等。
死神在古老的德語故事中叫做「海因朋友」(Freund Hein)、「海因教父」(Gevatter Hein)或「海因兄弟」(Bruder Hein),「海因」是海因里希的簡稱,通常用來指代一個不願提及名字的人,或是須要避諱的事物。這個詞語最早出現於1650年的宣傳單張,上面寫著:「海恩朋友不能被拒絕,充滿力量、友善、忠心和祈禱。」[註 4]
巴伐利亞和奧地利東部將死神稱為「骨頭商人」,這個詞語帶有貶低的涵義,比喻死亡是卑微的商人,買賣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這讓人們以更輕鬆和超越死亡的心態去面對死亡。巴伐利亞作家阿尔方斯·施威格特形容「死亡不能帶走巴伐利亞人的生命,巴伐利亞人準備離去時,會居高臨下地與死神前行。」[12]
波斯
[编辑]阿斯圖維達特(Asto Vidatu)是瑣羅亞斯德教經典《阿維斯陀》中記載的死之惡魔,祂的名字意思是「粉碎肉體者」,傳說無人能夠逃出祂的掌握。公元9至10世紀使用中古波斯語巴列維文字書寫的文獻中,描述阿斯圖維達特是將靈魂帶走的惡魔,當祂用手觸摸一個人時,他就會陷入沉睡;當祂投下陰影時,就會讓他發燒;當祂用眼睛看著他時,他將喪失呼吸的力量。[13]
古中東
[编辑]公元前12至13世紀,黎凡特的迦南人將死亡的化身稱為「莫特」,祂是主神埃爾之子。腓尼基人也以莫特的名義崇拜死亡,其後來成為猶太教中的死亡天使,稱作「馬威特」(Maweth)。[14][15]
古埃及
[编辑]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話的冥界之王,祂是亡者前往陰間的守護者。古王國時期的文獻中,祂是最重要的死亡之神,會用天秤量度亡者心臟的重量,直到中王國時期才被歐西里斯取代地位。
有些葬禮文本描述阿努比斯會伴隨在木乃伊身旁,或是坐在墳墓的頂端保護墳墓。據說阿努比斯是發明木乃伊製造方法的神靈,通常被描述為有著胡狼頭的男神,在古埃及製作木乃伊的過程中,祭司會戴上祂的面具,打扮成阿努比斯的模樣,象徵阿努比斯領導工作並保護死者。
古希臘
[编辑]桑納托斯是古希臘宗教和神話中的死神,他與睡神許普諾斯是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孿生子,當兩位孿生兄弟同時出現時,通常象徵著安詳地死亡。
赫耳墨斯是人死後的接引者,祂幫助死去的靈魂到達冥界,是除了哈得斯和珀耳塞福涅之外,唯一可以自由出入冥界的主神。亡者的靈魂到達冥河時,船夫卡戎負責將死者渡過冥河前往冥界。
黑夜女神妮克斯的女兒克蕾絲是暴力死亡與戰爭的女神,她們樂於飲血、殘暴及仇恨精神,長著黑色翅膀和爪牙,穿著血腥的衣服。
古羅馬
[编辑]羅馬神話中的死神叫做墨爾斯,對應於希臘神話的桑納托斯。墨爾斯的形象經常描繪為穿著黑袍、手持大鐮的陰沉老人,祂的名字「Mors」在拉丁語中就是死亡的意思。
摩耳塔是羅馬神話的死亡女神,對應於希臘神話的阿特羅波斯。她是帕耳開三女神中最年邁的一位女神,通常被描繪為老婦,象徵著黑夜與黑暗,伴隨的死亡而產生的痛苦。
拉丁美洲
[编辑]死亡一詞在拉丁語系是個陰性詞,因此死亡化身在拉丁語國家經常是女性的形象。
米克特卡西瓦特爾是阿茲特克神話的死亡女神,她與丈夫米克特蘭特庫特利共同統治死後的世界。她的職責是監管屍骨,以及主持死亡祭祀的節日。這些節日結合西班牙的文化傳統,演變為現在的亡靈節。
聖母慕爾特是墨西哥民間宗教的民間聖人,前哥倫布時期以來,墨西哥文化一直對死亡保持著崇高的敬意,並廣泛紀念亡靈節,象徵死亡化身的卡特里娜就是墨西哥亡靈節的標誌。
聖拉穆爾特(死亡聖人)是在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和巴西南部享譽盛名的民間聖人,祂是一個手持大鐮的男性骷髏人。墨西哥天主教會批抨聖拉穆爾特的奉獻傳統,是將異教與基督教混為一體,與信奉耶穌基督戰勝死亡的信仰背道而馳,但仍有許多奉獻者認為崇拜聖拉穆爾特是天主教信仰的一部分。
聖帕斯夸利托是危地馬拉的民間聖人,被尊為是「墓地之王」。祂是一個戴著斗篷及皇冠,手持大鐮的骷髏人,象徵著死亡和瘟疫。
巴西宗教溫班達是混合非洲約魯巴文化而形成的信仰,奧里沙奧姆魯(Orixá Omolu)代表疾病、死亡和康復。另一個象徵死亡的奧里沙埃舒(Orixá Exu),祂也是十字路口、墓地和午夜的象徵。
在海地巫毒教之中,象徵死亡和繁衍的神靈是蓋德家族(Guédé),其中最著名的是蓋德家族首領撒麥迪男爵,其餘成員包括碧姬媽媽、墓地男爵、克魯瓦男爵和科里米涅爾男爵。
斯拉夫
[编辑]斯拉夫神話中的莫拉納女神是代表寒冬、死亡和重生的神靈,人們會在冬末至初春崇拜她,象徵著世界重獲新生。
死神在波蘭傳統文化是位白袍的女性,因為死亡(Śmierć)一詞在波蘭語中是個陰性詞。持著大鐮的骷髏則稱為「收割人」(Kostucha),祂有時會將臉部隱藏在陰影之下,僅能看見漂浮的斗篷、帽兜和鐮刀,因此也有可能是個幽靈。
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國家將死亡的化身稱為「Smrt」或「Kosač」,斯拉夫人認為死神與魔鬼有非常相似的黑暗力量。
捷克共和國首都有座中世紀落成的布拉格天文钟,上面有個代表死神的骷髏雕塑,祂的一手拿著沙漏,另一手拿著鈴鐺,象徵死亡會隨著時間而降臨。[16][17]
芬蘭和卡累利阿
[编辑]靈魂鳥(Sielulintu)在芬蘭神話和異教中,被認為是人類靈魂的嚮導和守護者。傳說,牠會在孩子出生時為他帶來靈魂,直到死亡時才將他的靈魂帶走。根據古老的習俗,人們會在床邊放置一個靈魂鳥的木製護身符,保護睡眠者的靈魂不會在夢中迷失方向;或者是將它放置在墓碑上面,讓死者的靈魂能夠安詳地離開。[18]
斯堪的納維亞
[编辑]北歐神話的女神海拉是掌管冥國的女王,她所在的亡者之國是冰冷的永夜國度,凡是無法進入英靈殿的凡人,都會進入她統治的冥國。[19] 主神奧丁有引導英靈的能力,祂的屬下瓦爾基麗在戰場上賜與戰死者美妙的吻,讓戰士的靈魂進入英靈殿。
黑死病肆瘧時期,挪威民間故事經常將死亡描繪成一個頭戴黑巾,名叫佩斯塔(Pesta)的老婦,她的名字意思是「瘟疫女巫」。如果她拿著耙走進小鎮,將會有些人在瘟疫中倖存下來;但是,如果她拿著掃帚的話,所有人都會死去。[20]
直到後來,骷髏死神的形象成為死亡的主流符號,電影《第七封印》中騎士與死神下棋的場景,就是源自瑞典一個描繪死亡的著名作品。
波羅的海
[编辑]拉脫維亞神話稱呼死神為「靈魂的母親」(Veļu māte),是個穿著白袍的女性。當一個人死亡時,她會在墓地等待他,並用盛宴接待他,以及給他分配一個地方。[21]
立陶宛神話的死神叫做「吉利季涅」(Giltinė),是個醜陋的老婦人,有著尖長的藍色鼻子和毒舌。她的姐姐是生命和命運女神拉伊瑪,彼此象徵著開始與結束的關係。
基督教興起使得波羅的海神話逐漸沒落,骷髏死神的形象在波羅的海國家,已經成為死亡的主流符號。
印度
[编辑]死亡在梵語中叫做「मृत्यु」(Mṛtyu),在印度諸教的人格形象是閻魔(Yamarāja)和死魔(Mṛtyumāra),婆羅門教和佛教的經典都有類似的傳說。這個信仰也廣泛傳播在佛教盛行的地區,包括尼泊爾、不丹、西藏、蒙古、雲南、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斯里蘭卡。
根據《吠陀》記載,閻魔天是亡者的統治者,祂騎著黑色的水牛,並用繩索將亡者引到那落迦。閻魔使者會記錄下亡者生前所造的諸業,並保存在支多羅笈多,以決定亡者的下一世歸宿。魔羅是死亡、奪命和障礙的象徵,祂們的首領叫做波旬,死之魔羅在其中是代表生死輪迴的痛苦。
東亞
[编辑]閻羅王隨著佛教信仰傳播到漢地,同化成為地府十殿的主宰,並隨後流傳到臺灣、日本、韓國、越南和琉球。傳說祂的手中有本生死冊(戶籍),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當人的生命結束時,祂就會派遣屬下把他的魂魄押到地府接受審判。
無常是中國民間傳說中拘魂的陰差,本義是象徵著世間一切因緣變幻莫測,所有事物都會逐漸衰退、消滅和死亡。[22] 其餘的拘魂使者還有謝范將軍、牛馬將軍、枷鎖將軍,祂們是地府司法神明的部將。在道教和民間信仰之中,負責接引亡靈的使者稱為「金童玉女」或「五方童子」,祂們負責將亡靈引渡往生極樂世界,或是往生仙界。[23]
韓國神話《鉢里公主》描述鉢里公主(바리공주,Bari Gongju)是引導亡魂到陰間的神靈;《差使本解》中的拘魂使者稱為「監齋使者」(저승사자,Jeoseung Saja),祂是在地府中嚴厲無情的差吏,會押送所有人從現世來到死的世界。[24] 其中一位差使叫降臨道令(강림도령,Ganglim Dolyeong),祂會帶著寫有受死者名字的赤牌旨(적패지,Jeokpaeji),呼唤三次死者的名字,他的靈魂將會離開身體,不由自主地跟著離去。
根據日本神話《古事記》記載,伊邪那美命在生產時被火燒死,然後進入永夜的黃泉之國。她的丈夫伊邪那岐命追到黃泉,想要把伊邪那美命帶回到地上,但發現伊邪那美命變得醜陋不堪,因此嚇得落荒而逃。伊邪那美命感到自己被羞辱,便派出黃泉醜女追殺伊邪那岐命,兩柱神明最終訣別。伊邪那美命因此成為黃泉的主宰神,並發誓每日將縊殺千人,被稱作「黃泉津大神」或「道敷大神」。
死神(Shinigami)是日本民間傳說的惡鬼,這個詞語在古日語中並不常見,直至江戶時代的人形淨瑠璃《曾根崎心中》才出現這個詞語。[25] 江戶時代的文學作品之中,也有多次提到死神(縊鬼,Itsuki)是意外死去的鬼魂,因為心中仍然存有怨恨,所以會徘徊在死去的地點,引誘有邪念的人以相同方法自殺,或予以附身的怪談故事。
亞伯拉罕諸教
[编辑]在《希伯來聖經》之中,多次記載耶和華派遣天使毀滅掉希伯來的敵人,祂被稱為耶和華的使者(《列王紀下》第19章第35节参)、毁滅者(《出埃及記》第12章第23节参)、滅命天使(《撒母耳記下》第24章第15节至第16节参、《歷代志上》第21章第15节参、《約伯記》第33章第22节参)、死亡的使者(《箴言》第16章第14节参)。[註 5] 《聖經》並未直言死亡天使的身份,文藝復興時期的天主教中,祂被認為是大天使米迦勒;在伊斯蘭教中,被認為是大天使亞茲拉爾。[26]:64–65
猶太人傳統稱死亡為「黑暗與光明天使」(Angel of Dark and Light),這個名字源於猶太經典《阿加達》,並且提到一個名叫亞巴頓的深淵天使(Angel of the Abyss)。死亡天使在《塔木德》的記載中,被描述為是大天使薩邁爾。[27]
猶太教
[编辑]猶太正統的《塔納赫》之中,死亡(מות,māweṯ)有時化身為噬食血肉的魔鬼(《哈巴谷書》第2章第5节参、《約伯記》第18章第13节参)。[14] 在《何西阿書》和《耶利米書》中,都提到耶和華將乾旱和死亡的使者,移交給崇拜偶像的猶大人,作為對敬奉其他神靈的懲罰。[28]
毀滅者(מְמִיתִים,mĕmītǐm)在聖經中是同垂死有關的使者,指不再受到守護天使保護的人,使其遭到滅絕的天使。[29] 雖然宗教學者對這個詞語代表的涵義仍有許多爭議,但如同《約伯記》第33章第22節所述,它們通常是代表某種形式的殺害者。[30]
形式與功能
[编辑]根據《米德拉什》的闡述,上帝在創世的第一天創造出死亡的天使。[31] 祂居住在天國,擁有十二羽翼,從那裡扇翅八次就會到達地上,然而瘟疫只要扇翅一次。[32][33] 上帝在出埃及對死亡天使說,「我賜予你力量要用於所有人」、「唯有這人(指摩西)通過律法,有免於死的自由」。[34] 死亡的天使佈滿眼睛。在死亡的那一刻,祂拔出一把劍,站在受死者的頭上,手中抓住一滴膽汁。當垂死的人見到死亡,便會開始抽搐、伸手亂抓及張開嘴巴,於是死亡天使將膽汁滴進那人嘴裡,導致他死亡後臉色變黃。[35] 「死亡的滋味」一詞的典故出自於此,即死亡是由膽汁落下所引起。[36]
人的靈魂會通過喉嚨,然後從嘴裡逃脫;因此,死亡天使會站在垂死之人的頭上。[37] 當靈魂離開身體時,它的聲音從世界的盡頭傳到其他地方,但無法被人聽見。[38] 歷代經典中提到,死亡天使手中拔著一把劍,表示死亡天使是殺死人類的戰士。[39] 人在死亡的那天,如同屠殺者面前的家畜般,在死亡天使的面前跌倒。[40] 祂對塞繆爾的父親說,為了保存人類的尊榮,不會像屠殺野獸那樣撕掉人們的脖子。[41] 死亡天使有時用刀代替劍,或是使用繩索讓人窒息死亡。[42] 祂負責執行上帝為犯罪者定下的刑罰,猶太人的四種處決方式中,有三種是源自於死亡天使,即是:燒死(將熱鉛倒入受害者的喉嚨)、殺死(斬首)和縊死。
死亡天使披著一襲修道士的披風。[43] 祂會為了達到目的,而示現出特殊的身份,例如在乞丐祈求憐憫時,示現出捐贈者的樣子。[44] 當鎮上流行瘟疫時,不要走在馬路中間,因為死亡天使(即瘟疫)大步走在那兒;如果鎮上享有和平,不要走在道路的邊緣。當城鎮流行瘟疫時,不要一個人去猶太教堂,因為死亡天使在那裡存儲祂的工具。如果聽見狗在吠叫,那麼死亡天使已經進入這座城市。如果祂們開始炫耀,那麼先知以利亞已經來到。[45] 人們日用的祈禱中,死亡的天使稱為「毀滅者」(destroyer,saṭan ha-mashḥit)。[46]
《Midrash Maaseh Torah》記載有六位死亡天使,加百列負責君王、卡西爾負責青年、馬什比爾負責動物、馬錫特負責孩童、阿輔和黑曼負責人和家畜。[47] 薩邁爾在塔木德文獻中,被認為是天上萬軍的一員,執行殘酷而有破壞性的任務。祂在猶太人的傳說中,就是死亡天使和撒旦軍團的頭領角色。[48]
學者與死亡天使
[编辑]4世紀的塔木德學者非常熟悉祂,當祂出現在街上時,學者們就像猛擊野獸一樣抨擊祂,於是天使在他家呼喚祂。祂給予三十天的喘息時間,以讓他可以在進入下一個世界之前,整理自己的知識。有三分之一的人無法進入下一個世界,因為他無法中斷對塔木德的學習;有四分之一的人,祂展示了一根火杖,因此祂被認為是死亡天使。[49] 祂經常進入比比的房子,並與他進行交談。[50] 祂訴諸策略來葬送祂的目標。[51]
約書亞·本·列維的生平極具傳奇特色。當他死的時候,死亡天使出現在他面前,他要求向人們展現天堂中的位置。當天使同意這一點時,他索要天使的刀器,以免天使阻嚇他。這個請求也得到應允,約書亞將刀子拋過天堂的牆,不被允許進入天堂的天使,抓住了他的衣服末端。約書亞表示說他不會出去,上帝宣布他除非宣誓,否則不准離開天堂,但他從未宣誓,因此只能留下來。死亡天使要求拿回祂的刀子,但被約書亞拒絕。這時天上傳來聲音說:「把刀子還給祂,因為人類的子民需要它帶來死亡。」猶豫不決的約書亞歸還這把刀子,換取獲悉死亡天使的名字。為了永遠不會忘掉這個名字,他將名字刻在自己的手臂上,當刀子歸還給天使時,手臂上的痕跡消失,他就遺忘了這個名字。[52]
拉比的觀點
[编辑]拉比發現在《詩篇》第89章第48節提到了死亡天使,《塔庫姆譯本》將這段經文翻譯為「沒有一個人能活著、看見死亡天使,還能救出他的靈魂脫離祂的掌握。」《傳道書》第8章第4節在《米德拉什》中解釋為「沒有人能脫離死亡天使,也無法對祂說『等我把事情整理好』,或是『有我的孩子、我的奴隸,可以代替我』。」當死亡天使出現的時候,沒有任何補救的餘地。[53] 如果一個犯罪的人承認自己的過錯,那麼死亡天使可能不會碰他。[54] 上帝保護免受死亡天使。[55]
善行可以克服死亡天使的憤怒,當一個人不執行仁善時,死亡天使將出現在他面前。[56] 死亡天使從上帝那裡得到差遣。[57] 但是,當祂獲得毀滅的命令時,就不會從中區分善惡。[58] 然而在路斯城(Luz),死亡天使沒有權能,當年老的居民準備離世時,他們就會去到城外。[59]
基督教
[编辑]死亡在《新約聖經》之中,是啟示錄中的四騎士之一(《啟示錄》第6章第7节至第8节参)。[60] 他也被稱為「蒼白騎士」,名字叫做塔納托斯(死亡,Thanatos),這個詞語在聖經的解釋為「身體的死亡」,中文翻譯為死亡、死味、死罪等;[61][62][63] 他的名字與古希臘神話的死亡化身相同,並且是四位騎士之中,唯一一位有被命名的騎士。
我又觀看,看哪,有一匹灰綠色的馬。那騎馬的,名叫「死亡」,陰間伴隨著他。他們被賜予了權柄可以統管地上的四分之一,用刀劍、饑荒、瘟疫和地上的野獸去殺害人。
— 《啟示錄》第6章第8節,中文標準譯本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5節,以一種擬人化的語氣與死亡進行對話;在一些《新約聖經》的版本中,他在這裡呼喚的名字是「哈得斯」(死亡,Hades)。[註 6][64]
「死亡啊!你的勝利在哪裡?死亡啊!你的毒刺在哪裡?」
—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55節,中文標準譯本
《希伯來書》第2章第14節描述「魔鬼」掌握死亡的權勢(《希伯來書》第2章第14节参)。
所以,孩子們既然同屬血肉之體,他也照樣同有一樣的血肉之體,為要藉著死亡來廢除那掌握死亡權勢的——就是魔鬼。
— 《希伯來書》第2章第14節,中文標準譯本
基督教經文中包含對阿巴頓的描述,稱祂是掌管毀滅之地的使者(《啟示錄》第9章第11节参)。
有一個王統管牠們,就是那無底坑的使者;他的名字,希伯來語是「阿巴頓」,按希臘語的名字是「阿波倫」。
— 《啟示錄》第9章第11節,中文標準譯本
薩邁爾在基督教之中,有許多類似於撒旦的職能,被認為是墮落天使;[48][65][66]:257–60 但有些解釋認為祂並非是邪惡,因為祂的職能也被認為會帶來好處,例如消滅罪人。[67] 當彌賽亞到來時,所有的死者都會復活,死亡也將被終結。撒旦被認同為敵基督,是死亡的使者。
最後被廢除的仇敵就是死亡。
— 《哥林多前書》第15章第26節,中文標準譯本
伊斯蘭教
[编辑]在伊斯蘭教之中,大天使亞茲拉爾被認為是死亡的天使(ملك الموت,Malak al-Maut),祂和祂的下屬將靈魂從死人中拉出,引導他們度過來世的旅程。祂們示現的形象取決於一個人的行為,對善人表現得很美好,對惡人則表現得像可怕的怪獸。
伊斯蘭教經典詳細地討論死亡之前、之中和之後的情境,死亡天使在人們垂死之時奪走他們的靈魂,罪人的靈魂以最痛苦的方式被提取,而義人的待遇卻很容易。[68] 在人的遺體埋葬以後,芒克與納基爾負責檢驗死者的信仰,回答正確的義人可以在死後過著和平與安逸的生活,罪人和不信教的人就要接受懲罰。[68][69] 在死亡和重生之間的狀態,稱為「不可穿越的界限」(巴爾札赫,Barzakh)。[68]
死亡在伊斯蘭世界的神學裡面,並不被視為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延續的另一種形式。在伊斯蘭信仰之中,真主將世俗作為來世的考驗場,世俗生活將隨著死亡而結束。[70] 因此,每個人都有一次機會為來生做好準備,真主將對每一個人做出復活和審判,並根據他們所做的好事和壞事,讓他們有權獲得獎賞或懲罰。[70][71] 所以,死亡被視為是通往來世的門戶,已經由真主預先為人們做好安排,每個人死亡的確切時間,只有真主才能夠知道。
流行文化
[编辑]日本
[编辑]- 《聖鬥士星矢》中的「死神達拿都斯」,冥王黑帝斯的親信之一、睡神修普諾斯的孿生兄弟。
- 樞簗漫畫《黑執事》中的「死神」。
- 久保帶人的漫畫《BLEACH》及其衍生作品。
- 高橋留美子的漫畫《境界之輪迴》及其衍生作品。
- 漫畫《死亡筆記本》中的種族。
- 《東方Project》中的角色小野塚小町。
- 《尋找滿月》中的達克托·奇拉、梅洛蔻·由依、泉·里歐。
- 《暗之末裔》。
- 《美少女死神 還我H之魂!》。
- 《鬼太郎》中的「死神」。
- 《死神的歌謠》中的「百百」。
- 小岛秀夫游戏《死亡搁浅》中的角色亚美利。
- 《Hololive》中的「森美聲」
- 米津玄師的单曲《死神》
- 《恶魔城》系列电子游戏中的死神,他是本系列大反派德古拉伯爵忠实的奴仆和手下。
臺灣
[编辑]- 霹靂布袋戲的角色「死國之神」。
- 公視擁抱青春靈魂最深處三部曲之二部曲的戲劇《死神少女》。
美國
[编辑]另見
[编辑]註解
[编辑]- ^ 《人生的循環》是羅伯特·孟席斯(Robert Menzies)的譯作,翻譯自奧古斯特·托勒克於1841年出版《基督徒奉獻的時間》(Stunden Christlicher Andacht)的一部分。
- ^ 另外一個同樣被混淆的詞語是「烏鴉」(Corone),因此烏鴉在西方民俗中也有死亡的象徵意義。
- ^ 愛爾蘭和蘇格蘭部分地區,傳統的喪禮過程中會有傷心的婦女在放聲哭號,她們被稱作是「慟哭的女人」(Bean Chaointe)。
- ^ 德語原文:「Freund Hain läßt sich abwenden nit — mit Gewalt, mit Güt, mit Treu und Bitt.」
- ^ 「天使」一詞,希伯來語原文作「מַלְאָךְ」(mal'āḵ,H4397)、希臘語原文作「ἄγγελος」(ángelos,G32),本義是指傳信的使者,這詞在《聖經》譯本中翻譯為天使(angel)、使者(messenger)或特使(ambassador)。
- ^ 《新欽定版聖經》原文:「O Death, where is your sting? O Hades, where is your victory?」(1 Corinthians 15:55)
參考文獻
[编辑]- ^ Noyes, Deborah. Encyclopedia of the End: Mysterious Death in Fact, Fancy, Folklore, and Mor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8: 35. ISBN 978-0618823628.
- ^ Guthke, Karl S. The Gender of Death: A Cultural History in Art and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ISBN 0521644607.
- ^ grim reaper. Merriam-Webster. [202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9).
- ^ Menzies, Robert. The Circle of Human Life. Edinburgh: Myles Macphail. 1847: 11.
- ^ 5.0 5.1 Niermeyer, Antonie. Verhandeling over het booze wezen in het bijgeloof onzer natie: eene bijdrage tot de kennis onzer voorvaderlijke mythologie [Treatise on the evil being in the superstition of our nation: a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our ancestral mythology]. Rotterdam: A. Wijnands. 1840: 32–33 [2016-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7) –通过Ghent University (荷兰语).
- ^ Old Father Time. novareinna.com.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Anatole Le Braz : Légende de la Mort
- ^ Lemma: He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L
- ^ Het Vlaams woordenboek » Pietje de Dood. www.vlaamswoordenboek.be. [2019-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Pietje de Dood' jaagt mensen de stuipen op het lijf in de VS.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Nederlandse Volksverhalenbank – Duivel. www.verhalenbank.nl.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Alfons Schweiggert: Wunderwesen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 in Brauchtum, Sage, Märchen. Stöppel, Weilheim 1988, ISBN 3-89306-502-4, S. 47.
- ^ ASTWIHĀD.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II, Fasc. 8, p. 873. Encyclopædia Iranica Foundation. 1987-12-15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参数
|journal=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帮助) - ^ 14.0 14.1 Cassuto, U. Baal and Mot in the Ugaritic Texts. Israel Exploration Journal. 1962, 12 (2): 81–83. JSTOR 27924890.
- ^ See, e.g., Hab. 2:5 & Job 18:13.
- ^ History of the Astronomical Clock. prague.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Brief history of the Prague Astronomical Clock. orloj.eu.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8).
- ^ Kelly Brenner. Folklore & Nature: Sielulintu. 2019-09-18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 ^ Hel (Norse deit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Global.britannica.com.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7).
- ^ død – folketro – Store norske leksikon. Snl.no. [201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2).
- ^ E. Kokare. Latviešu galvenie mitoloģiskie tēli folkloras atveidē. Rīga, 1999.
- ^ 慧淨法師. 佛教的無常觀. 七葉佛教書舍. 2012-08-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 ^ 吳碧惠. 金童、玉女. 臺灣大百科全書. 中華民國文化部. 2009-09-09.
- ^ The Korean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thnic Practices (Page in Korean). 210.204.213.131. [2013-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 ^ 七会静. よくわかる「世界の死神」事典. 廣済堂. 2009年: 168-193. ISBN 978-4-331-65459-0 (日语).
- ^ Davidson, Gustav, A Dictionary of Angels, Including the Fallen Angels, 1967, ISBN 9780029070505
- ^ Bunson, Matthew, (1996). Angels A to Z : Who's Who of the Heavenly Host. Three Rivers Press. ISBN 0-517-88537-9.
- ^ Handy, Lowell. The Appearance of the Pantheon in Judah in The Triumph of Elohim. Grand Rapids, Michigan, USA: Eerdmans. 1995: 40. ISBN 0-8028-4161-9.
- ^ Olyan, S.M., A Thousand Thousands Served Him: Exegesis and the Naming of Angels in Ancient Judaism, page 21.
- ^ Gordon, M.B., Medicine among the Ancient Hebrews, page 472.
- ^ Midrash Tanhuma on Genesis 39:1
- ^ Talmud Berakhot 4b
- ^ Pirke De-Rabbi Eliezer 13
- ^ Midrash Tanhuma on Exodus 31:18
- ^ Talmud Avodah Zarah 20b; on putrefaction see also Pesikta de-Rav Kahana 54b; for the eyes compare Ezekiel 1:18 and Revelation 4:6
- ^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vi. 327
- ^ Adolf Jellinek, l.c. ii. 94, Midr. Teh. to Ps. xi.
- ^ Gen. R. vi. 7; Ex. R. v. 9; Pirḳe R. El. xxxiv.
- ^ I. Chron. 21:15; comp. Job 15:22; Enoch 62:11
- ^ Grünhut, "Liḳḳuṭim", v. 102a
- ^ 'Ab. Zarah 20b
- ^ Grünhut, l.c. v. 103a et seq.
- ^ Eccl. R. iv. 7
- ^ M. Ḳ. 28a
- ^ B. Ḳ. 60b
- ^ Ber. 16b
- ^ compare Jellinek, "B. H." ii. 98
- ^ 48.0 48.1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Samael. [2021-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 ^ M. K. 28a
- ^ Ḥag. 4b
- ^ B. M. 86a; Mak. 10a
- ^ Ket. 77b; Jellinek, l.c. ii. 48–51; Bacher, l.c. i. 192 et seq.
- ^ Talmud, Ned. 49a; Hul. 7b
- ^ Midrash Tanhuma, ed. Buber, 139
- ^ Midrash Genesis Rabbah lxviii.
- ^ Derek Ereẓ Zuṭa, viii.
- ^ Ber. 62b
- ^ B. Ḳ. 60a
- ^ Soṭah 46b; compare Sanh. 97a
- ^ Bible Gateway passage: Revelation 6:7–8 –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Bible Gateway.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Word Study on death, thanatos. carm.org.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Strong's G2288 - thanatos. Blue Letter Bibble. [2021-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 ^ G2288. zhsw.org.[失效連結]
- ^ 1 Corinthians 15:55 (NKJV). Bible Gateway.
- ^ Patai, Raphael. Encyclopedia of Jewish Folklore and Tradi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5: 463. ISBN 978-1317471714.
- ^ Ivry, Elliot R. Wolfson. [1998] 2013. Perspectives on Jewish Thought. Routledge. ISBN 978-1136650123.
- ^ Jung, Leo. Fallen Angels in Jewish, Christian and Mohammedan Literature. A Study in Comparative Folk-Lore.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uly 1925, 16 (1): 88. JSTOR 1451748.
- ^ 68.0 68.1 68.2 Matt Stefon (编). Islamic Belief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Britannica Educational Publishing. 2010: 83–85. ISBN 978-1-61530-060-0.
- ^ Nigosian, S. A. Islam: Its Hist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3–4. ISBN 0-253-21627-3.
- ^ 70.0 70.1 Oliver Leaman (编). The Qur'an: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7. 2006. ISBN 978-0-415-32639-1.
- ^ Juan E. Campo (编). Encyclopedia of Islam. Facts on File: 185. 2009. ISBN 978-0-8160-5454-1.
參考書目
[编辑]- Bender, A. P. Beliefs, Rites, and Customs of the Jews, Connected with Death, Burial, and Mourning.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anuary 1894, 6 (2): 317–347. JSTOR 1450143. doi:10.2307/1450143.
- Bender, A. P. Beliefs, Rites, and Customs of the Jews, Connected with Death, Burial, and Mourning.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uly 1894, 6 (4): 664–671. JSTOR 1450184. doi:10.2307/1450184.
- Böklen, Ernst. Die Verwandtschaft der Jüdisch-Christlichen mit der Parsischen Eschatologie. Göttingen: Vendenhoeck & Ruprecht. 1902.
- Cantu, Dean (March 2018). "Memento Mori: The Personification of Death." TEDxTalk, University of Tuls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vnnqRy6ct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illmann, August. Handbuch der alttestamentlichen Theologie. Leipzig: S. Hirzel. 1895.
- Gordon, Maurice Bear. Medicine among the Ancient Hebrews. Isis. December 1941, 33 (4): 454–485. JSTOR 330623. doi:10.1086/358601.
- Hamburger, J[acob]. Tod. Real-Encyclopädie für Bibel und Talmud: Wörterbuch zum handgebrauch für Bibelfreunde, Theologen, Juristen, Gemeinde- und Schulvorsteher, Lehrer &c 1. Strelitz, Mecklenburg: Selbstverlag des Verfassers: 990–992. 1884 [3 March 2013]. OCLC 234124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德语).
- Joël, David. Der Aberglaube und die Stellung des Judenthums zu Demselben. Breslau: F.W. Jungfer's Buch. 1881.
- 此條目包含現處於公共領域的出版物中的內容:Kaufmann Kohler and Ludwig Blau. Angel of Death. Singer, Isidore; et al (编). 犹太百科全书.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mpany. 1901–1906.
- Kohut, Alexander. Ueber die Jüdische Angelologie und Dämonologie in Ihrer Abhängigkeit vom Parsismus. Leipzig: Brockhaus. 1866.
- Lynette, Rachel. The Grim Reaper. Monsters. Farmington Hills, MI: KidHaven Press. 2009. ISBN 978-0-7377-4568-9. OCLC 317921894.
- Milton, John. Paradise Lost.
- Olyan, Saul M. A Thousand Thousands Served Him: Exegesis and the Naming of Angels in Ancient Judaism. Texte und Studien zum antiken Judentum, 36. Tübingen: J.C.B. Mohr. 1993. ISBN 978-3-16-146063-0. OCLC 28328810.
- Schwab, Moïse. Vocabulaire de l'Angélologie d'Après les Manuscrits Hebreux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Paris. 1897.
- Stave, Erik. Ueber den Einfluss des Parsismus auf das Judenthum. Haarlem: E. F. Bohn. 1898.
- Weber, F. W. Jüdische Theologie auf Grund des Talmud und verwandter Schriften, gemeinfasslich dargestellt. Leipzig: Dörffling & Franke. 1897.
- Hunter, Dave. Reaper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