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八百年前預言應驗 唐代高僧一行校正曆書日差
唐代禪師、星象學家一行考校日月五星等七曜行度,並且運用《周易》大衍之數推算,造出新曆《大衍曆》,校正了八百年的曆書日差,在唐代行用了五十年。後人再造的曆算法都沒有超過其精密度。
他是宋代的一位宰相,一生從政,但他卻是一位得到現代人高度認可的傑出的科學家,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科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被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他的名字叫蘇頌。
強國利民 孫威父子善為鎧甲
孫威是金末元初的人,作戰勇敢,聰明靈巧,尤其善於製造鎧甲。他曾經獨立設計製造了一具「蹄筋翎根鎧」,獻給元太祖鐵木真。
「惠民有為」的科學家──王禎
王禎,字伯善,元朝山東人,曾任旌德縣與永豐縣尹。他不僅將研究學問的精神落實到生活上,還透過親身的實踐,對於農業生產與活字印刷作了許多創新和改良。
戴洋預測精準 祖約聽信與否 結果各不相同
方士戴洋在《晉書》留下燦爛一頁。戴洋的預言能力,無論預測時局,還是預言謀反事件以及人的壽命,都格外精準。根據史書記載,戴洋的預言不是隔世兌現,而是在當時就得到驗證;不是一件事,而是預測的所有事都得到應驗,史書以「所占驗者不可勝紀」來稱讚他的預測能力。
【方士傳】一眼望穿興衰成敗
從現有的記載看,陳訓的預測能力,小到預言災情、壽命、家族運程;大到預測戰爭成敗、國家興衰,都準確無誤。
【方士傳】烈日當頭預知洪災 觀星曉朝廷機密
中國歷朝歷代出現許多奇人異士,他們精通星相易學,善於觀相占卜吉凶。在沒有電子儀器的時代,這些方士通過觀察天文,根據陰陽八卦去推衍,就能準確預知還沒有發生的事。
墨子的學說,傳播先王的思想,論述聖王的主張,他把道理告訴了人們。如果他的學說文辭優美,恐怕人們只會陶醉於表面的文采,而忘記它的實際價值。
清代初年,揚州出了一位非常有才華的青年發明家,黃履莊。他是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人。據他的姑表兄弟張潮記載,黃履莊從小聰明能幹,書讀一遍即能背誦,喜歡「獨坐靜思」。黃履莊七、八歲讀私塾時,他曾雕鑿了一個內含機巧的小木人,這個小木人放在桌子上,只要將桌子一邊抬高,它就能沿著斜面一步步走下來。
有一天,有個人來拜見他,那個人叫孫希齡,衣服襤褸,他贈給陳允一些藥,讓他用力擦拭牙齒。陳允並不怎麼相信他。但在空閒的時候,陳允還是拿出藥,擦拭口中上排的牙齒,擦了幾次後,感覺很不錯。當他回到家的時候,家人看到他,都笑著說;「你為什麼用墨染了鬍鬚呢?」
韓顯符,不知何地人。少年時學習遁甲、太乙、六壬,善於觀察星象,補為司天監生,升為靈台郎,積功加官為司天冬官正。韓顯符專長渾天之學,淳化初年,上表請求造銅渾儀、候儀。
武則天當政時召見他,拜授他為太史令,他堅持辭謝說:「臣放縱不羈久了,不能屈身事奉官長。」武則天於是改太史局為渾儀監,不隸屬秘書省,用尚獻甫任渾儀監。幾次向他咨詢災異之事,事後都得到應驗。又命令尚獻甫在上陽宮召集學者撰《方域圖》。
嚴善思起初考中消聲幽藪科。武則天當政時任監察御史,兼右拾遣、內供奉。他幾次上表陳述時政得失,大多被采鈉。後升任太史令。聖歷二年,熒惑星進入輿鬼星域,武則天因此詢問嚴善思,嚴善思回答說:「姓商聲的大臣會承擔。」
哥舒翰在東面守衛潼關,幾個月後,上奏推薦裴冕任御史中丞,催他趕赴京城。裴冕又問:「事情應驗了吧。」裴冕又詢問三日之兆,金梁鳳說:「東京的太陽即將自行熄滅,蜀川的太陽也不能長久,這裡的太陽為何運轉分明,不可言傳。」裴冕記住了他的話。
劉惇字子仁,是平原郡人。他遭受戰亂離開故鄉,漂泊客居在廬陵郡,服事孫輔。他因懂得天象通曉占卜數術在南方地區很出名。每當發生水災、旱災盜匪禍亂,他都能事先推斷日期,沒有算不準的。孫輔對他很驚奇,任命他做軍師,軍中都尊敬他,稱為「神明」。
李淳風奇事
唐朝的李淳風,以星卜名聞當世。後世相傳他的靈異事蹟很多。他有一族妹即將臨盆,請其測為男為女?族妹書一「元」字。
【風雲人物】沈括與「夢溪」
沈括,字存中,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浙江錢塘人,父親經科考中進士,當了地方官,沈括自幼隨父親遊歷四川、福建、河南、江蘇等地, 耳濡目染之下,對各地政經頗為瞭解;二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他守喪二年後,以父蔭當上沭陽縣主簿,因治理沭水水患有功,不久便升為江蘇省宣州寧國縣縣官,後又調任河南宛丘縣,沈括利用餘暇潛心於醫學及音律的研究,在宋仁宗嘉祐六年完全了「樂論」一書。
【風雲人物】博學多才的沈括
在我國北宋時代,有一位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他就是沈括。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杭州)人,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沈括隨父親宦游,得以見到各地的風物,在《夢溪筆談》一書中有許多紀錄就是來自這一時期。
魯班,姓公輸,名般,字若,春秋末期魯國(今曲阜)人。因是魯國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蔡倫(公元63年~121年),字敬仲,東漢桂陽郡耒陽人。他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受封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舖鎮)。
馬鈞當了博士後,由於生活貧困,所以想改進織绫機。
張衡,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東漢年間的科學家、數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出生在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他的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今河北省薊縣一帶)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自古英才多貧賤,從來紈褲少偉男」,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古代的科技之發達,從一些古籍中可略知一二。西周時,周穆王向西出巡,曾有一名叫偃師的巧匠,為穆王製作了可象真人一樣歌舞的機械人。其內臟、筋骨、支節、皮膚和齒發也像真的一般。這裡講的是雕制飛鳥的唐代巧匠韓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