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4年9月9日讯】“对外开放”这个词,很多人都不陌生,但真正把这件事想明白的人,并不多。
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开了几十年,往后也应该继续开下去,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但如果想不明白对外开放是对谁开放,对哪里开放,那么在对外开放这件事上,可能就会采取不一样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在这里先说一个自己的观察: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对外开放,其实就是先对美开放,然后再对欧开放,最后才是对全球开放的这么一个过程。
1979年1月29日到2月5日,中共高层访美;同年的2月17日,也就是十二天后,对越战争开始,这个历史很重要。个人认为,它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基石,或者说是“投名状”。
当时,中国和前苏联老大哥的关系并不好,而越南在当时的站位非常关键,对越战争,通俗理解,其实就是对美开放的“投名状”。
对外开放,当然是对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开放,吸引外资、引入投资、新增就业岗位,然后经济就被这么盘活了。但当时,1979年中国人均GDP只有423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对当时已经是世界第一的美国来说,为什么要接纳中国呢?
访美之后的十二天,中国给出了答案。但当时对越战争,中国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和苏联接壤的边境,怕的就是苏联来犯;但另一边,由于高层刚刚访美归来,苏联也吃不准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合作协议,因此他们也不敢贸然行动。最终,这个有一定风险的决策,为中国换来了几十年的经济繁荣。
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石,也是美国愿意对中国开放的基石。
回顾历史,是很好的一个思考方式,因为历史等于过去。人们从历史当中可以进行归功,从而找到做对的一点,然后继续扩大这一点,为我们带来经济繁荣。
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到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建交,再到1979年中共高层访美,中美关系在那几年时间里,可谓是有了质的提升,但这不是没有由来的,是当时世界格局变化所致。
我们对外开放,欧美世界就迅速接纳了我们,各种投资机会蜂拥而至,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到2001年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总统克林顿还在演讲中说,支持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加入世贸,可以很好缓解世界贫困,以及帮助他们融入全球化,这是美国战略的一部分。
美国,本身就是一群传教士精英开国的,因此具有很强的传教士情节。当时苏联老大哥解体后,中国高层马上南巡继续传递对外开放的信号,就是向全球表达:中国引入市场经济的决心不会变。
这也是当时中国和美国继续维持蜜月期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可是今天,客观来说,中美两国之间的维系过去那种互信的基础,其实并不多了,甚至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不应该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依然是当下的最优解,没有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展。中国在1979年的人均GDP只有400多元人民币,到今天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8.94万元人民币,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全球人口比例从1981年的40%以上下降到了2021年的10%以下。
中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也让联合国提前五年实现了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而这些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全球化,离不开国际贸易。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中国向世界开放经济,这些都刺激了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普通人也基本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对外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决策。
但今天,欧美的确开始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这是事实。越来越高的针对中国的贸易关税壁垒,让很多人开始萌生欧美不那么重要的观点。
持这一类观点的人通常认为,既然欧美率先对中国发动贸易关税,那么中国完全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中逻辑上没什么问题,毕竟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对等”原则。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代价和后果呢?
在一个商业化的世界里,谁占据着消费,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权,而作为生产、供给的一方,的确要天然被动。如果中国因为欧美的贸易关税抬高,就拒绝和欧美进行更多的贸易活动,那么中国付出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中国要承受的可能更大——这是得不偿失的。
过去对外开放,不是把开放当作筹码,决定开放就开放,并没有要求其他国家也对等开放,别人的外贸关税如何变化,那是他们的事,中国只需要认准的原则是:开放对中国有利,那么就应该继续开放下去。过去,中国也是先对外开放,再进行加入WTO的谈判,不是先谈判才开始开放。
任何经济体要想强大起来,不能靠贸易保护,只能靠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比较、竞争,在开放中选择和改变,经济体才能够增长发展。
美国的贸易保护源远流长,其一,美国从19世纪开始就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牵动着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其二,美国的人均GDP高达八万美元,是全球消费最大的市场,这是他们进行贸易保护的底气和资本。
对中国而言,欧美这样的经济体,从目前来看,存在着不可替代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对外开放依然是当下的最优解。
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欧美,人均GDP如此之高,每年能够带来上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对非洲、亚洲当然也可以开放,但它们加起来的体量,也远远比不过欧美。
在寒碜和不寒碜之间,是选择情绪还是选择生意?是选择继续韬光养晦不争第一、还是选择掰一掰手腕?其实最近这些年很多人自己已经感受到了一些温差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情绪上,更反映在经济上,在中国人的生活、收入、就业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