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母亲成员万安公墓祭亲人(图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看中国2021年6月4日讯】(看中国记者文俪综合报导)今天(6月4日)是八九六四32周年,张先玲、尤维洁等7位天安门母亲成员于早上到北京万安公墓,拜祭32年前死去的亲人。网络上亦尽是一片祭奠之声,网友们纷纷转发当年的视频片段、照片来纪念曾在天安门罹难的热血青年。
据自由亚洲电台报导,6月4日早上,7名天安门母亲成员包括张先玲、尤维洁等到北京万安公墓祭奠在屠杀中死去的亲人。悼词中说道:
在屠杀中遇难的8名亲人,当年正值青春年华,满怀爱国的激情走上街头,想不到竟被残酷杀害,献出年轻的生命。作为亲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桩惨案,是她们心头永远无法消除的痛。悼词指,32年来,她们心中的悲痛丝毫未减,只是将悲痛深埋心底,擦干眼泪,向剥夺亲人生存权的当权者讨还公道。
悼词提及难属之中已有几位离世,“我们活着的人,一定会担起更重的担子,抗争到底,至死不渝!”还强调:“我们相信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刽子手必定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另外,网络上也尽是一片哀悼之声,网友们纷纷转发六四相关的资料视频,来纪念当年被血腥屠杀的青年们。
難忘1989年天安門熱血愛國青年👍💪
— Lucy Zhao (@LucyZha94759559) June 4, 2021
Brave young patriots 1989.6.4 on Tiananmen Beijing 👏💐
pic.twitter.com/2SGC1I2j7i
六四让人想起鲜血,想起坦克,中共不希望人们追问谁制造了六四大屠杀。32年前那场被邪恶中共镇压的民主运动,中共说那是“一场风波”,但是天安门母亲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参加和平示威的孩子们是如何被中国军队夺走了生命。 pic.twitter.com/nfG3g2qEDw
— 良知❣️❣️自知 (@wwXAnA6w) June 4, 2021
1989年6月4日中共的军队开进北京城,动用坦克机枪镇压请愿大学生,血洗天安门。血腥屠杀究竟造成多少人死亡?中共迄今也没有公布具体的死难者名单和伤亡的人数,更谈不上赔偿。中共官方给出的数据称,1989年全国暴乱和动乱期间共有931人死亡,两万两千多人受伤。北京的死亡人数为523人,其中北京学生57人,北京居民45人,外地学生171人,外地职工、居民和农民229人,另有身份不详者21人。
不过,中共官方数据与其他来源的统计数据差异很大。北京红十字会当时的统计大约2千600人死亡,伤者为3万人。后来,英国和美国的解密资料都认为有一万多人被杀。历史文献学者吴仁华对各戒严部队途经地点和北京各家医院的资料进行过搜索和整理后认为,北京红十字会的数据应该最为可信。
据“天安门母亲”在“六四”30周年时收集到202名罹难者的相关资料显示,罹难者中年龄最小的仅9岁,最大的66岁。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有工人、司机、工程师、厨师、音乐家、复员军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有一个女儿在去看望丧偶不久、独自在家的母亲时在半路上被打死;一名学生在试图劝解对峙的军民双方时,被军官近距离开枪打死;有些在参加抢救伤员时中弹身亡;有些是在拍摄照片时被戒严士兵开枪打死。
国际笔会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和欧洲之声理事会主席廖天琪认为,“六四”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提起“六四天安门大屠杀”让人除了感到“痛”,还感到“耻辱”。
时政评论人士唐靖远亦表示,“六四”确实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坎。中共建政以来,已制造了很多中国当代历史绕不过去的坎:“从建政初期对地主和资本家的系统性杀戮,到人为制造的大饥荒惨祸;从十年浩劫的文革,到六四的屠杀;从对法轮功史无前例的镇压迫害,到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群体灭绝式迫害。这都是中共不敢面对并恐惧被曝光的中国历史绕不过去的坎。”
唐靖远直言,“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杀人史,它要靠暴力不断杀戮所有反对它的人,然后靠谎言不断掩盖,这个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无论换了多少个党魁,中共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
美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于北京时间6月4日在推特发文纪念六四并向中共喊话:“6月4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屠杀镇压的32周年纪念日,成千上万的抗议者只是要求尊重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但是中国(中共)杀死了他们。”布林肯表示:“人权是普世的,所有政府必须保护和促进人权。”
来源:June 4 is the 32nd anniversary of the PRC’s deadly crackdown in Tiananmen Square, killing thousands of protesters simply calling for their rights and freedoms to be respected. Human rights are universal, and all governments must protect and promote them.
— Secretary Antony Blinken (@SecBlinken) June 4, 2021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