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阳气初生的节气,决定着下一年阳气的生成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很快就到冬至日了。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长,直到夏至日。传统中医讲:冬至一阳生,冬至是阳气初生的节气,所以冬至决定着下一年阳气的生成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
《易经・复卦》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复卦为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子月,亦即阴历十一月(也是冬至所在之月)。古人用十二种卦象(复、临、泰、大壮、夬、干、姤、遯、否、观、剥、坤)配十二个月,代表一年中阴阳的消长变化,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所以又叫十二月卦。闭关的意思是闭塞关口,禁止人的大规模流动;还有一层意思是打坐默想,静以待变;至日这里指的就是冬至;商旅不行,是指商人旅客不行于道路;后不省方,君王不省视四方之事。
《后汉书》也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世,不听政,择期而省事。”也就是说在汉朝时,每逢冬至日,连朝廷百官都要放假休息,边境关闭,商旅停业,以安身静体,静待阳气的生成,可见古人对冬至的重视。
大家知道,一个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的时候,它所受的阻力是最大的。阳气初生的时候也是这样,从群阴中生出一点微阳,要经历阴气的很多次反扑。大家可能听说过气候学中有一个词叫倒春寒,尽管已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了,还会有寒流的侵袭。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也发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感慨。
那么冬至日我们应该如何养生呢?
首先要养“藏”。《黄帝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有一句话叫:“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有人说这里的精是阴精。其实阴阳本一体,在生理情况下人体是不存在孤阴和孤阳的,除非病理情况。
所以古人知道冬至日前后,尽量安静的待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做剧烈运动,甚至打坐闭关,这都是养藏的方法。还有,冬至日前后应该早点睡觉,还要节制房事,因为房劳会损伤阴精和阳气。
冬至应该进补,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冬至还应该进补。有句俗话叫:“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有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是怎么来的呢?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他叫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性味甘温)、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娇耳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除了食补之外,还可以药补,从冬至开始服用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也是医圣张仲景所创,由肉桂、炮附子、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组成。桂附地黄丸比较平和,阴阳双补,阴中求阳,可以服用到立春。当然每个人体质不同,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还有一个更安全的保健方法,冬至灸。大家都听说冬病夏治,是利用天时来治病的方法。冬至灸也是利用天时来保健的方法,它是在冬至前后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穴位施行艾灸的方法。冬至灸从冬至前4天开始,到冬至后4天结束,加上冬至当天,共做9天。
一般说来,人体气血运行是按照后升前降的顺序。所以穴位可以按顺序选取:神阙、关元、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等穴位。神阙、关元、命门主要用于补足阳气,腰阳关、至阳、大椎主要是打通阳气上升的通路。可以使用艾炷,也可以用艾条,每穴灸十分钟左右。
冬至灸能够帮助阳气的生成,具有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冬天天气寒冷,艾灸时一定要做好保暖。
作者简介:肖川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硕士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有十几年中医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亚静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