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從手工製作到各地特色吃法,蘊含著豐富的飲食智慧。麵食不僅滿足味蕾,也已成為商機。
一、餃子的俗語不計其數 Dumpling
中國北方冬至、過年吃餃子的習俗非常久遠。餃子也是各地華人解決正餐的方便選項,餃子深入華人生活文化,從民間流傳、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也可見一斑,享受美食之餘不妨領略一下餃子的特色與聯想。
餃子可蒸、煮等多種方式烹飪。
「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令人倍感溫暖的一句話,餃子象徵年夜飯全家團圓。「餃子開口──露餡了」、「茶壺裡煮餃子──心裡有數」,傳神有趣的俚語代代相傳,訴說餃子與人們的美味關係。
二、馬祖蔥油餅好生意 Scallion Pancake
蔥油餅看似簡單,做出多種層次、香酥可口需要下功夫。
馬祖位於臺灣海峽正北方,馬祖人移居臺灣或其他地區,常以製作販售蔥油餅營生。其實馬祖當地並不是麵食產區,而是1960 年後因為美國援助麵粉、奶粉、牛油等食物,馬祖人才開始將麵粉納入日常飲食。
同時,早年駐守馬祖的士兵不少來自中國北方,就地取材,將馬祖在地野蔥揉進麵團中,桿成大片薄皮下鍋煎烤,受到馬祖人歡迎,逐漸地蔥油餅成為馬祖人擅長的美食,並成為不少馬祖人外出打拚的好生意。
餡餅可做成甜、鹹兩種味道。
三、小籠包製作須講究 Soup Dumpling
小籠包的英文譯作「湯包」,吃的時候要留意湯水比較燙。
精緻的外形是小籠包給人的第一印象,除了賣相美觀的要求,小籠包外形與美 味息息相關,製作細節的掌握是小籠包成敗的關鍵,要確保口感柔嫩多汁,也必須保持堅固完整的外形,講究的做法也為人津津樂道。
一般認為從小籠包的摺皺可以看出師傅的手藝,通常需要達到12至18摺,這是外形美學要求,也是確保包子表皮能密封,避免湯汁外漏。值得一提的是,在口感佳、麵皮要薄的情況下,麵團必須夠韌性。
小籠包。
四、吃羊肉泡饃聊天掰饃 Lamb Paomo
吃羊肉泡饃聊天掰饃。
俗語說:「沒吃牛、羊肉泡饃,不算真正到西安。」 饃是一種狀似燒餅的麵食,以不發酵的麵團烤製而成。泡饃的作法是以羊肉、牛肉加上大骨及香料熬成濃湯,再加上八成熟的饃一起煮至酥爛,饃和濃湯一起食用。
泡饃的饃用不發酵的麵團烤製成,配合鮮香羊肉一起吃。(以上圖片均來源:Adobe Stock)
傳統的泡饃吃法,店老闆會問是否要自己掰?自己掰就會拿到一個空碗和一塊饃,慢慢地把餅掰成如同黃 豆大小後交給店家繼續煮。如今機器可以代勞掰饃,有時間也可以體驗邊聊天、邊掰餅的文化特色。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