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左四)率何應欽(左三)、白崇禧(左五)、關麟征(左一)、薛岳(右二)、胡宗南(右三)等高級將領到南京中山陵謁陵。
國難深重 保定生領導指揮保家衛國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發表抗日講話,身後站立者為副參謀總長白崇禧。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加快了侵華步伐,國難危機日益深重。蔣介石、白崇禧、陳誠等保定軍校師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領導指揮其屬下的各兵種和各地軍民,克服重重艱難困苦,浴血抗日,保家衛國。
早在1935年,蔣委員長高瞻遠矚,英明決定把四川省作為持久抗日的大後方基地,為抗日衛國的最終勝利定下了根本大計。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8月12日,國民政府「國防最高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決議,以「軍事委員會」(簡稱「軍委會」)為中國抗戰最高統帥部,以蔣中正為軍委會委員長和最高統帥,負責領導全國軍民抗戰,負國防之全責;以程潛、白崇禧為軍委會正副參謀總長,作為軍委會委員長的最高幕僚長,襄助蔣委員長策劃抗日全局,指揮並指導軍委會所屬各部、院、會、廳,並處理有關的一切事務。此次重要會議並授權軍委會對全國黨政軍(包括毛澤東中共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共區)實行統一領導指揮。
抗戰期間,以蔣介石為首的軍委會,在全國先後劃分成立了12個戰區,組建陸軍至少320個師,105個軍,40個集團軍,並在國內組織發動了至少22場抗日大會戰和遠征緬甸作戰,抗擊和牽制絕對優勢的日本陸軍三分之二總兵力,殲敵150萬,佔日軍在二戰中死亡人數的70%,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偉大貢獻。
從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戰,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的25場抗日大會戰,從淞滬、太原、南京、徐州、武漢、南昌、長沙、桂南、上高、鄂西、隨棗、粤北等會戰,到遠征緬甸出國作戰,每場大會戰國軍出動兵力至少10萬人以上。這些大會戰的大多數正副總指揮官多為蔣介石、白崇禧、陳誠、薛岳、李品仙、羅卓英、余漢謀、黃紹竑、黃琪翔、夏威、楊森、蔣光鼐等保定軍校將帥。
1937年8月13日,最高統帥蔣介石親任淞滬會戰總指揮官,親自動員、組織並指揮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國軍參戰。面對絕對優勢的強大日軍,70萬國軍將士以血肉之軀,前仆後繼,在上海浙江地區堅持浴血奮戰三個月,終於粉碎了日本企圖速戰速決,「三月亡華」之迷夢。
淞滬會戰後期,當日軍開始進攻中國首都南京之時,軍委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分析抗戰以來對日作戰的經驗,將其總結提煉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並向蔣委員長提出書面建議。1937年11月,太原淪陷後,軍委會在武漢檢討全盤戰略以及今後抗戰指導,白崇禧再次建議「對日抗戰,我以劣勢裝備對優勢裝備之敵,應多採用『游擊戰與正規戰配合,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再逐漸變為全面戰、總體戰」(《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蔣委員長對此十分重視,採納定為中國持久抗戰的最高戰略指導方針,並通令全國各戰區實行,由此奠定了八年抗戰的勝利基礎。
1938年4月,李宗仁、白崇禧指揮國軍取得中國抗日的首次大捷——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自明治維新後首次戰敗的日軍惱羞成怒,調集重兵,捲土重來,企圖迅速攻陷武漢地區,於是打響了抗戰史上最大規模的會戰——武漢保衛戰(又稱「武漢會戰」)。蔣委員長親任會戰總指揮官,並委任陳誠、白崇禧分別擔任江南戰場和江北戰場的總指揮,調集參戰的國軍多達陸軍14個集團軍,總計50個軍,120個師,共110餘萬兵力,此外再調集空軍和海軍支援配合陸軍作戰。逾百萬國軍在長江南北兩岸的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廣大地區,打了馬當戰役、九江戰役、黃梅戰役、廣濟戰役、田家鎮戰役、瑞昌戰役、馬頭鎮戰役、星子戰役、萬家嶺戰役、富金山戰役、信陽戰役總共11場戰役,大小戰鬥數百次,共殲滅20萬餘日寇,有力遏制了日軍的瘋狂攻勢,使得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2年,蔣委員長又出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派遣十餘萬中國遠征軍入緬跟美英法盟軍共同作戰。軍委會蔣委員長、參謀總長何應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制定了中國軍隊跟盟軍的合作協同作戰,制定戰略規劃和方案,並自始至終指導全體中國遠征軍作戰。而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副總司令黃琪翔,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等人,军长鄭洞國、甘麗初、黃傑、霍揆章,軍(師)長孫立人、廖耀湘、戴安瀾等將領,則是在最高統帥部蔣介石、何應欽、白崇禧制定規劃的戰略框架和規劃藍圖中,率領各自的部隊作戰。
八年抗戰期間,中國最高統帥部軍委會,以及軍委會統帥指揮下的各戰區司令長官,主要由留日將領和保定軍校將領擔任。例如,既是保定軍校學生又留日學習過軍事的蔣介石出任中國最高統帥,保定三期生白崇禧出任軍委會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長、桂林行營主任,並曾任代參謀總長,統轄指揮顧祝同第三戰區、薛岳第九戰區、張發奎第四戰區、余漢謀第七戰區,參與指揮淞滬、徐州、武漢、長沙、桂南等多場會戰。保定八期生陳誠任軍委會政治部長,並先後兼任第九戰區和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淞滬、武漢、長沙、鄂西會戰。保定三期生黃紹竑先任軍委會軍令部長,後任战区副司令长官,參與指揮太原會戰和浙贛會戰,由出身於保定陸軍大學的徐永昌繼任軍令部長。日本陸軍士官生程潛在1937年任軍委會參謀總長,1938年由軍委會軍政部長何應欽(日本士官生)繼程潛為參謀總長。抗戰後期,統轄指揮五大戰區的軍委會天水行營主任程潛又返回重慶,出任副參謀總長和代參謀總長。日本士官生閻錫山則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指揮太原會戰;朱紹良任第八戰區司令長官。保定八期生周至柔出任航空委員會主任和空軍總司令,指揮全體空軍配合陸軍作戰。
在全國劃分的12個抗日戰區中,出身於保定軍校的顧祝同、陳誠、薛岳、李品仙、余漢謀、傅作義先後任戰區司令長官,夏威、黃紹竑、黃琪翔、羅卓英、楊森等人任戰區副司令長官。據有關統計,在戰區正副司令長官的級別上,保定生多達29人,而黃埔生只有一期生胡宗南、李延年、范漢傑三人在抗戰後期擔任戰區副司令長官。
抗戰期間,各個集團軍的正副總司令也多由保定軍校生出任,如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第9集團軍總司令吳奇偉,第11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黃琪翔,第15集團軍總司令陳誠,第16集團軍總司令夏威,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第20集團軍總司令商震,第21集團軍總司令廖磊,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第27集團軍總司令楊森,第32集團軍總司令上官雲相,第35集團軍總司令李漢魂、鄧龍光等人。
在保定軍校生的領導指揮下,大多數黃埔軍校生擔任軍、師、團、營、連等級的職務。例如,黃埔抗日名將廖耀湘、胡璉、戴安瀾、王敬久、邱清泉、方天、張靈甫等人,在嚴酷的抗戰中奮鬥成長,建立功勛,逐步由團長、旅長,升任至師長、軍長。少數黃埔一期至三期生,例如胡宗南、關麟征、范漢傑、俞濟時、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李延年、李玉堂,在抗戰中後期開始擔當集團軍總司令的重任。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保定生領導指揮剿共功敗垂成
抗戰勝利後,最高統帥蔣介石、國防部長白崇禧(左)、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右)跟國軍軍官合影。(以上皆為網絡圖片)
1945年8月,蔣介石領導全中國軍民,歷經八年艱苦卓絕的血戰,206位國民黨將軍殉國,陸軍傷亡321萬多名官兵,打光全部海軍艦艇和犧牲4321名飛行員的慘重代價,終於打敗了強大的侵華日軍,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然而,正當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和休養生息之時,抗戰期間消極抗日、爭搶地盤、蠶食偷襲抗日國軍的毛澤東中共,在蘇俄斯大林的強力扶持下,以「民主自由」為幌子,騙取民眾的信任和支持,重啟以武裝暴力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戰火,搶先佔領了山西部分地區和東北。
1946年4月,國共大規模內戰在東北爆發。為攻克四平,消滅東北林彪共軍,國民政府主席和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派遣國防部長白崇禧赴東北督戰,指揮督導杜聿明部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等國軍連克四平、長春等地,重創林彪共軍,直逼共區首府哈爾濱。正當林彪共軍奄奄一息,準備逃離哈爾濱時,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受周恩來的蠱惑,以斷絕五億援華貸款為要挾,蔣主席被迫下令東北國軍停戰。從此東北戰局大逆轉,林彪共軍死裡逃生,在蘇聯強大的援助下,很快東山再起。
在此後的三年戡亂剿共作戰中,蔣介石、陳誠、白崇禧、顧祝同等保定軍校畢業生依然主導大局,策劃制定剿共戰略和作戰方案,領導指揮其轄區內的各軍種和軍隊。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撤銷,成立國防部。白崇禧出任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何應欽遠赴美國,擔任中華民國政府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誠出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全權負責全體國軍的整編,全權負責制定全國剿共戰略和會戰計畫,負責統轄指揮全國陸海空軍队。參謀總長無需經過國防部長,直接向國民政府主席和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匯報和負責。陳誠任職參謀總長期間,保定生擔任重要職務,例如,秦德純任國防部次長,周至柔任空軍總司令,出身於土木系第18軍的郭寄嶠、郭懺任副參謀總長。
至1947年底,劉伯承、鄧小平共軍進入大別山,直接威脅首都南京,國軍在全國多個戰場失利。閑置多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被重新啟用,指揮國軍圍剿劉鄧共軍,把劉鄧共軍逐出了大別山。
戡亂剿共戰爭至1948年夏秋,林彪共軍在東北,陳粟共軍在華東,瘋狂擴張,全國戰局十分不利。參謀總長兼東北行營主任陳誠生病住院。最高統帥蔣介石遂委任何應欽為第二任國防部長,調任白崇禧為華中剿匪總司令;委任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保定六期生)接替陳誠為參謀總長,由顧祝同奉蔣介石之命,實際負責全國剿共軍事。
為完成剿滅共匪,戡亂救國的重任,蔣介石還在全國成立了東北、華北、華中、徐州四大「剿匪總司令部」(簡稱「剿總」),每一個剿總皆統轄若干個兵團,擁有30萬至60萬兵力。其中,兵力最雄厚、武器裝備最精良的是東北剿總和徐州剿總。除了接替陳誠出任東北剿總司令的衛立煌,是北伐後畢業於南京陸軍大學的學生外,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副總司令夏威、李品仙,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等人,均為保定軍校畢業生。北平行營(後改為華北剿總)參謀長徐啟明、華北剿總參謀長李世傑、華中剿總參謀長徐祖貽也是保定軍校畢業生。留日將領和保定將領還擔任兵團司令的重要職務,如留日生湯恩伯、羅廣文曾任兵團司令,保定生徐啟明、劉嘉樹、孫楚任兵團司令。
剿共戰爭期間,各級黃埔軍校畢業生經過抗戰的錘煉已經成長壯大,擔負起戡亂救國的重任。黃埔一期生桂永清出任海軍總司令,二期生鄭介民先後出任國防部保密局(原軍統局)局長和國防部次長,一期生胡宗南則統率50-60萬大軍,負責在西北陝甘圍剿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共軍。多數剿共兵團的司令已開始由黃埔生擔任。黃埔一期生杜聿明、范漢傑、鄭洞國、宋希濂、陳明仁、李延年已擔任剿總副總司令兼兵團司令的重任,李良榮、王敬久、邱清泉、黃維、胡璉、廖耀湘、石覺、孫元良、黃傑、劉安琪、李文等人出任兵團司令,更多的黃埔生如張靈甫、李本一、李彌、劉玉章、劉鎮湘等人出任國軍王牌軍的軍長。
由於國內外各種錯綜複雜的原因,許多國軍將領奮勇搏擊,在局部地區和某些戰役中有力打擊消滅了共軍。但從總體上說,三年戡亂剿共作戰,堅持「三民主義」信仰和「漢賊不兩立」的國軍將領們有心殺賊,浴血搏殺,卻終究無力回天,最終功敗垂成,痛失大陸,退守臺灣。但蔣介石、白崇禧、陳誠、顧祝同、周至柔、李品仙等堅持反共救國的保定軍校將帥,何應欽、閻錫山、湯恩伯等留日將帥,以及他們所領導指揮的張靈甫、黃百韜、邱清泉、胡璉、張淦、徐啟明、劉玉章、劉鎮湘、李本一、李彌、王敬久、桂永清、李良榮、戴笠、鄭介民、黃傑、劉嘉樹、孫元良等將領,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絢麗和慷慨悲壯的篇章。這些國軍群英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和功績,對「三民主義」的堅定信仰,堅持抗日救國、反共救國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勇氣毅力,當永為後人銘記。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