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琴簫與洞簫
木管樂器
樂器別名豎吹、豎篴、通洞
分類管樂器
相關樂器
尺八
东汉时期的陶制箫奏者人像,出土於彭山江口汉崖墓,藏於南京博物院

又稱洞簫簫管,是中國古老的吹管樂器,特徵為單管、豎吹、開管、邊稜音發聲[1]。「簫」字在唐代以前本指排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漸流行,便稱編管簫爲排簫,以示區別[2]。至於「洞簫」之名,則來自於箫管底端之開孔[3]。 其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歷史

[编辑]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管樂器,都可稱為[4],從馬融《長笛賦》可知,豎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側,而後西漢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5]。漢代王褒曾作《洞簫賦》,然而文中有「參差」一詞,故應是指排簫[6]

笛曲的最早記錄見於晉書[7], 但只说“三弄”却并未记录曲名,此曲之譜已不存在,仅存有据此改编而来的古琴曲梅花三弄[8]

唐代,開始以「笛」專稱橫吹之笛,至於豎吹之簫,則因其長度為一尺八寸,稱之為「尺八」[9],並傳到日本成為“古尺八[10]。而“簫”在唐代以前則是用來稱排簫[11]

元代,宴樂之器已有五孔簫的記載,也將簫與排簫做了區別[12]。簫在之後的宮廷禮樂都有廣泛的應用[13]

明代,單管直吹的“簫”、多管的“排簫”、橫吹的“笛”有了更明顯的區別[14]。現存最早的獨立譜見於《文林聚寳万卷星羅》,為工尺譜。清代有任兆麟的《簫譜》一書[15]

到二十世紀,彭祉卿於《今虞琴刊》發表〈新制雅箫圖說〉,發明8孔雅箫,又名琴箫,便於與琴音合奏,現在的八孔箫是據此發展得來,強調其十二平均律便於樂器合奏。

形制

[编辑]
G調六孔全音簫、六孔半音簫及八孔簫的音孔排列。

粗短型

[编辑]

[16]管體較粗而短之簫,為傳統古洞簫,或稱「南簫」[17]。以南管洞簫為代表,桂竹孟宗竹石竹製成,前五孔、後一孔,十目九節,吹口為V字形。音色渾厚深沉,吹奏時雙臂抬成鳳凰展翅之勢。

細長型

[编辑]

[16]管體較細而長之簫。如琴簫,又稱「北簫」,是中國北方後來發展出的簫種[18]。由彭祉卿發展出來的琴箫体型比較细小,故音量較少。管身較長,沒有竹根頭,有箫蓋,多以紫竹製作。傳統洞簫是一體成形。琴箫出現後,有於吹口與按孔之間加上金屬套環,把簫管一分為二,便可以像單簧管、木笛那樣調整音準。而三節箫的出現,據前香港中樂團樂師陳樹桂憶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香港粵曲樂師向廣州的樂器廠特別訂製一些箫,除了要在吹口與按孔之間加上金屬套環外,還要在第一按孔下再加上金屬套環,得以分為三節,便於攜帶。


  • 6孔簫/8孔箫:6孔簫亦有所謂「全音箫」及「半音箫」。「全音箫」即是傳統的6孔箫,音孔平均分佈。而「半音箫」則先以十二平均律定出8孔的孔位,但是第2孔及第6孔不開孔,故看起來音孔分佈不平均。
  • U口/V口/唐口:吹口內削而切割成U字或V字則稱U口或V口。唐口則是尺八的開口,外切。
洞簫的吹口:V口和U口
洞簫的吹口:有簫蓋與沒有簫蓋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袁靜芳. 民族樂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第74頁. ISBN 7040150026. 簫又稱洞簫,單管、豎吹、開管、邊稜音氣鳴樂器。 
  2. ^ 劉東升. 中國樂器圖鑑. 華一書局有限公司. 1993: 第70頁. ISBN 9571147052. 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爲笛或蓬……唐代以前,排簫逕稱簫。唐宋以來,由於單管豎吹的簫日渐流行,便稱編管簫爲排簫,以示區別。唐趙璘《因話錄》: "古簫,都下所謂排簫是也,今簫管乃別器"。宋朱裹《朱子語類》: "今日簫管乃古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3. ^ 溫廷寬, 王魯豫. 古代藝術辭典.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 第70頁. 這裏的簫即指排簫。排簫是由長短不同的若幹竹管編排而成,有封底與不封底兩種,封底稱底簫,不封底稱洞簫。 
  4. ^ 劉東升. 中國樂器圖鑑. 華一書局有限公司. 1993: 第70頁. ISBN 9571147052. 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爲笛或蓬 
    陳正生. 尺八古琴考 > 尺八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3. ISBN 7806921680. 在我國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統統都叫做笛 
  5. ^ 袁靜芳. 尺八古琴考 > 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洞簫藝術.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94. ISBN 7806921680. 馬融《長笛賦》中云……其型制已經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了。 
  6.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第154頁. ……當為鳳翼參差之排蕭 
  7. ^ 晉書 卷八十一. ……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8. ^ 蔣述卓. 詩詞小禮.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0680260. 《梅花三弄》最早是一首古老的笛曲,後因年代久遠而失傳 
  9.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第97頁. 由陳暘《樂書》可知唐人將豎笛稱為尺八,而橫笛遂簡稱為笛已 
  10. ^ 陳正生. 尺八古琴考 > 尺八研究.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12. ISBN 7806921680. 日本稱其為“古尺八” 
  11. ^ 傅湘仙. 尺八古琴考 > 中日尺八考.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55. ISBN 7806921680. 《隋書·音樂下》:「竹之屬三,一曰簫,十六管……」 
  12.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第98頁. 元史禮樂志「登歌樂器」之簫乃加說明「亦號排蕭」 
  13. ^ 蔣菁,管建華,錢茸. 中國音樂文化大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315-318. 宫廷宴樂所用樂器,主要有簫……在淸代分為祭祀樂、朝會樂、宴樂三種,所用樂器有…… 
  14. ^ 傅湘仙. 尺八古琴考 > 中日尺八考.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56. ISBN 7806921680. 單管直吹的“簫”與多管的“排簫”、橫吹的“笛”有著明顯區別 
  15. ^ 陳萬鼐. 中國古代音樂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2000: 第384頁. ISBN 9789575492670. 簫的吹奏如清任兆麟《簫譜》 
  16. ^ 16.0 16.1 傅湘仙. 尺八古琴考 > 中日尺八考.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 58. ISBN 7806921680. 《隋書·音樂下》:「竹之屬三,一曰簫,十六管……」 
  17. ^ 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遠流出版. 2010: 58. ISBN 9789573267294. 南簫是傳統古洞簫 
  18. ^ 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遠流出版. 2010: 58. ISBN 9789573267294. 北簫則又稱琴簫,是中國北方後來發展出的簫種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簫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