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网2020年09月02日】
说到典故“孺子可教”,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一个年轻人在桥上给老人穿鞋的画面。可是,桥上人来人往,为什么老翁单独叫张良去捡鞋呢?他给老人穿上鞋后,为什么老人当时没有说他“孺子可教也”呢?老人二话不说就离去,为何又回头找张良?为何这时才称赞他呢?既然说他可教,为什么不当时给他兵书啊?老人三次让张良“五日后再来”,他布了怎样的局呢?张良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话说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天,垂柳轻摆,鸟语花香,一个少年信步走在河岸边。他不久前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博浪沙刺秦!
他就是张良,祖父、父亲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为报国破家亡之恨,张良散尽家财,求得一大力士相助刺秦。可是谈何容易?荆轲、高渐离曾刺杀秦始皇失败,命丧当场,现在秦始皇的防范更加严密,行踪更诡秘。张良多方打听,清楚了秦始皇巡游的路线、时间,选择在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的车队来到了博浪沙,在起伏的沙丘上缓缓移动。埋伏已久的大力士在张良示意下,手中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如一道流星划过,击中一辆豪华车驾,可惜车里坐的不是秦始皇。张良和大力士迅速从河边的芦苇丛中逃离现场。秦始皇下令全国缉拿刺客。张良逃到下邳(pi)隐匿起来,能在天罗地网的追捕中全身而退,足见他智勇双全。
“小伙子!”张良刚走上一座白石桥,一位身着黄色粗布道袍的白发老翁挡住了他的去路。“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眼睁睁看着老翁把脚上的鞋踢到桥下,心想:他为何故意这样做?先捡鞋吧,帮助老人也是应该的。于是,下桥给老翁拿回了鞋。
“给我穿上”,老翁捋着花白的胡须,伸出了脚。张良咽了一下口水,跪下身默默地为老人穿上鞋。老人满意地点点头,站起身径直走了。
“这素不相识的老人消遣了我一通,难道就这样走了?这到底咋回事?”张良目送着老翁渐渐消失的背影,怔怔地站在原地。不一会儿,老翁又转身回来了,看到张良还站在原地,乐呵呵地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一早在此等我。”张良何等聪明,忙不迭作揖答应。心想:这仙风道骨的老人,定是世外高人,他要教我什么呢?
五日后天刚亮,张良迫不及待来到桥上,老翁已先到了。老翁很生气:“与老人约定,怎能迟到?五日后再早来!”五天后鸡刚打鸣,张良就赶到桥上,看见老翁又早到了。老人怒斥张良:“为何又迟到?五日后再早来。”
张良寻思:不论我去多早,老人都已经在那儿了。他说“五日后早来”,干脆我第四日晚上就去。张良半夜来到桥上,不一会儿老翁来了。老翁高兴地说:“小伙子,应该这样!”于是拿出一部书递给张良:“读了《太公兵法》,你可当王者之师,十年后一定成功。”
这老翁乃黄石公,道家高人,隐居在下邳。他知道张良刺秦之事,想收他为徒,便上演了这么一出戏。扔鞋、穿鞋,挑战张良的忍耐底线。能忍,还不够;如果老人走了,张良也离开了,他的资质值得栽培吗?那么,老人说他可教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拿出兵书教他呢?
老人为何三次“约张良五日后早来”呢?其实,这正是他给张良布的局,通过实战来教他。张良五日后去桥上,一次比一次早,可是老人每次都比他先到。最后张良第四日晚上就去,破了老人的局。老人看张良“懂的变通”,才把《太公兵法》拿给他。
懂的变通,是学兵法的前提。否则,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死读兵法,不懂变通,最后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张良后来辅佐刘邦,常能化险为夷,抢占先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良被后人称作“谋圣”,与文圣孔丘、武圣关羽、诗圣杜甫等人并列中国古代14位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