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出現的郎窯紅、豇豆紅、胭脂紅、珊瑚紅、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圖為清康熙琺瑯彩粉紅地番蓮碗。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乾隆帝繁榮經濟,出現了「康雍乾盛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達到又一高潮。
清康熙琺瑯彩紅地牡丹淺碗。
清康熙琺瑯彩紅地菊花碗。
陶瓷工藝
清代瓷器以景德鎮為生產中心,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品種繁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達到頂峰。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保留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清代的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豔純淨,別具風格。粉彩和琺瑯彩瓷器為清代獨有,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粉彩是將玻璃白調入彩料,呈不透明色,柔媚鮮豔。琺瑯彩是將琺瑯料繪在瓷胎上,烘燒而成,其瓷胎是由景德鎮窯燒成後,運抵北京,交造辦處的琺瑯作彩繪燒製。清代的單色釉瓷,品種繁多,如康熙時出現的郎窯紅、豇豆紅、胭脂紅、珊瑚紅、茶葉末等數十種新釉色,色彩豐富豔美,前所未有。
嘉慶以後,景德鎮窯轉入低潮,且每況愈下,康、雍、乾三朝瓷器的盛況,一去不返。
清康熙琺瑯彩黃地菊花淺碗。
紡織工藝
緙絲在明代已有,在織造時,各色緯絲(豎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橫絲)交織,故緯絲不貫穿全幅,而經絲則縱貫織品,被稱為「通經斷緯」,給人以雕琢縷刻的效果。清代緙絲生產的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實用品外,還有大量以佛像、書畫和詩文等為題材的上等製品。其中以乾隆時期的緙絲最為豐富和精美,用絲細勻、精巧牢固、緊密整齊、題材豐富,多為精品之作,有的整幅畫面使用色絲多達三十餘種,構圖飽滿,畫面精美,是緙絲藝術中的無價之寶。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以「精細雅潔」而聞名。清代皇室專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湘繡在清代時成為長沙城鄉的主要手工藝,繁榮昌盛,圖案多借鑑於中國傳統繪畫,所繡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蜀繡在清朝也得到空前發展,除日常所用的繡品外,還生產各種如同繪畫的作品。清朝乾隆年間,廣州設立繡行,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清代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究裝飾效果,華麗奪目。
清乾隆玉鷹熊雙連瓶。
玉器工藝
乾隆時期平定回疆,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路途,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四千餘斤,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中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
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珍愛。清代宮廷用玉做工嚴謹,一絲不苟,器形規整,圖案繁密。民間用玉以兩江(江南和江西)地區產品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其所產玉器精緻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也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清代玉器的用途比明代更加廣泛,如:陳設、器皿、佩飾、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等,品類齊全。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被稱為痕都斯坦玉器,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作坊)。
道光、咸豐間,戰端又起,內憂外患,國家經濟嚴重受挫,新疆玉貢完全停止,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製。從此之後,清代玉作就再也沒有振作起來了。
清宮於康熙三十五年成立了皇家玻璃廠,初期從廣州召募玻璃匠進內廷燒造玻璃器,雍正以後,以博山縣吹玻璃匠取代廣州匠人。乾隆初年,歐洲傳教士進入宮廷燒造玻璃器,完成了圓明園西洋樓吊燈等巨大工程。清代民間玻璃產於顏神鎮,和廣州、蘇州等地,行銷全國。道光年間,玻璃燒造技術下降,從咸豐起宮廷僅製素玻璃器,一九一一年隨清亡而告終。
清乾隆玻璃胎畫琺瑯金地花卉紋鼻煙壺。(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